張貼日期:2018/4/9 下午 02:15:50
印順在其所作《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的末尾說道: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1/yinshun31-01.html
晚年多讀經典,覺得適應【信增上的方便】,如造塔,造像,念佛,誦經……,
存在於佛教中的異方便,對佛法思想的演化,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所以曾寫了《佛法方便之道》十餘萬字。
又覺得:【如實與方便】,是相互影響而演化的,所以又想起了《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寫作。
如實與方便,有佛法自身的開展,也受到外來──神教思想,不同地區,政治情況……的影響。
把握佛法特質,理解發展中的重要關鍵,多方面的種種影響,才能完整表達出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真相。
【這是我的學力所不能達成的】,而【衰朽餘年,念力減退】,也不容許作廣泛的寫作構想。
所以本書只能著重佛法自身,作概略的敘述。
【我對印度佛教的論究,想理解佛法的實義與方便】,而縮短佛法與現實佛教間的距離。
方便,是不能沒有的;方便適應,才能有利於佛法的弘布。
然【方便過時而不再適應的,應有「正直捨方便」的精神,闡揚佛法真義】,
應用有利人間,淨化人間的方便。
======
六祖惠能大師有云:『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
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隨語隨答;
普現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永嘉玄覺云:『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南陽慧忠國師云:『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
南嶽懐讓云:『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
荷澤神會云:『今此幻質元是真常,自性如空本來無相。既達此理誰怖誰憂?
天地不能變其體。心歸法界萬象一如,遠離思量智同法性。』
馬祖道一云:『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
石頭希遷云:『汝等當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
性非垢淨,湛然圓滿,凡聖齊同,應用無方,離心意識。
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汝能知之無所不備。』
潙山靈佑云:『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
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
釋印順其實從來不曾正確體解【如實與方便、實義與方便】之大道。
如實者,即真如佛性,實相理體;如潙山云,『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方便者,即真如起用,無不包容;如潙山云,『萬行門中,不捨一法。』
或者,以『官不容針』,喻實際理地;以『私通車馬』,謂萬行門中。
如楞嚴經云:『無量為一,一為無量』;謂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也。
如金剛經云:『佛法者,即非佛法』,謂離一切諸相,始見真如性;
既見如來,金剛經則云:『一切法皆是佛法。』
達道者乃曰,『性相常住,體用如如』。
六祖所云『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者,
謂必先離二離相離識,於此一法不立之處,澈了不生不滅之佛性理體,然後始得以萬法為用。
大小乘法,從來是一,不曾是二。偏偏釋印順始自36歲寫《中觀論頌講記》時,
就一口咬定『後期的大乘佛教,以生佛平等的如來藏、如來界、如來性為所依體,
說明流轉還滅,說明一切。這樣的如來,抹上一些性空的色彩。而事實上,與神我論的如來合流』;
且直到其83歲寫《印度佛教思想史》時,依然故我,邪見根深,以至於此『衰朽餘年,念力減退』時,
這才承認『對印度佛教的論究,想理解佛法的實義與方便』,『這是我的學力所不能達成的』!
理論與實務,打作兩截,他又怎能體會【如實與方便】,從來不二?
他始終不明白,真如性體,與真如相用,從來是一,不曾是二。
真如性體不二,假借二邊為用。故,二即不二,不二即二。
途經兩度轉折,才是完整的佛法修學次第。
是故,一切禪宗祖師於機鋒問答中,接引學人見如來性時,無不以緣起二法勘驗之。
如六祖大師云:『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
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周老師
comments 回應
======
把握佛法特質,理解發展中的重要關鍵,多方面的種種影響,
才能完整的表達出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真相。
==
印順說這句話是非常正確的
但印順研究如來藏思想發展
把後期大乘如來藏體系看成與神我論合流
卻把重要關鍵忽略了
是誰不自覺如來藏思想與神我論合流
而且後代的人也一併未自覺
印順生長於科學發展初期
就像本文的意思
印順一直想破除迷信
但是由於個人主觀
加上神我論的主要名相
與如來藏幾乎一樣
所以斷定如來藏與神我論合流
這是標準的研外不研內之學者毛病
研究內部就是比對神我論與如來藏思想的內涵
印度時期的如來藏學派
就沒人知道神我論嗎
當然不可能
既然知道神我論
還會回到神我論的型式而不自覺嗎
神我論將人引導到何處
如來藏將人引導到何處
這要深入這兩者才能知曉
印順想破除迷信
卻不作這兩樣修行功夫
只憑個人的知見
就下定論兩者同流
其後人坐享其成的心態
養成貢高我慢的心裡
莫不由於未本著佛陀親身體驗的教導
造成即使毀謗他宗
亦在所不惜之貪婪心理 長期流轉
沒有付出心力
就能享有高高在上的知見
這就是佛法與現實生活的最短距離
/次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