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及「五蘊皆空」的結論,也就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56》「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畢竟淨」的結論。
色者,是指色聲香味觸法一切六塵。這其中,當然包括了色生之有與色滅之無、有色與無色的有無二邊。是故,《心經》所說「色即是空」,此空,是指有無皆空、非有非無也。
如是徹底雙離有無二邊,便證中道實相、第一義諦、真如自性、般若理體。真如性體現前時,已離無始以來阿賴耶識二邊種子雜染過患,而頓出三界六道,完成第一階段修學目標。
這第一階段修學目標,即泯相入性、會用歸體,乃曰「色即是空」,《金剛經》前段則曰「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然後從體出用、舉體為用,故曰「空即是色」,《金剛經》後段則曰「一切法皆是佛法」。此即所謂掉轉機鋒,將空作色用,以完成第二階段體用如如的修行目標。
所言用者,含自受用與他受用二種。自受用者,即自住三摩地,絕諸思議。他受用者,即仍舉二邊對立名相,續佛慧命,為眾生說法。如《首楞嚴經卷四》曰:「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又如《六祖壇經》曰:「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旨。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菩提場。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以上,就是一切學佛人於一切法門共同的修學次第。經中常見「無量為一,一為無量」、「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意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或曰二即不二,不二即二。何以故?以二與不二、一切與一、色與空,皆不二故。於《首楞嚴經》,亦即了悟空不空如來藏不二也。
簡言之,先於二邊,求證不二,後於不二與二之兩邊,再證不二。這樣就是兩度、兩階段的不二實證次第。只證一度不二,即如著名的大慧宗臬禪師坐於空體之中(忽然前後際斷。雖然動相不生。却坐在淨躶躶處,詳五燈會元卷十九),失於緣用,只能自利,不能利他。必須從體出用,始得說法,如是而有《心經》。
二即不二,不二即二;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樣去看《華嚴經》以難懂著稱的「覺林菩薩偈」,也就可以領解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二十六》
[0696c26] 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菩薩摩訶薩要學甚深無為般若波羅蜜多,乃能證得一切智智,以不二法而為方便。」
[0697a03] 佛告善現:「二、不二法俱不可得,是故所得一切智智不以二法、不二法得,然無所得法能得無所得。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一切智智俱不可得故,無得而得乃名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