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曰:「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為令隨起言說」者,如《首楞嚴經卷一》曰:「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如《首楞嚴經卷三》曰:「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十一》曰:「譬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盡。........此大經卷雖復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塵中」。
如本經《心意識相品第三》曰:「吾當為汝說心意識祕密之義。廣慧當知!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眾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此識亦名阿陀那識,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為心,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又,「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即大乘所謂人我執、煩惱障,「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即大乘所謂法我執、所知障。
《解深密經》曰:「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者,如《首楞嚴經卷五》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九》〈80卷本〉覺林菩薩偈曰:「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本經《心意識相品第三》曰:「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此中有識,眼及色為緣生眼識,與眼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有識,耳鼻舌身及聲香味觸為緣,生耳鼻舌身識,與耳鼻舌身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齊此名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
《解深密經》曰:「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於此真如,諸菩薩眾勇猛精進為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為因緣故乃能通達,於此通達漸漸修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者,如本經《勝義諦相品第二》曰:「譬如種種非一品類異相色中,虛空無相無分別無變異,遍一切一味相。如是異性異相一切法中,勝義諦遍一切一味相,當知亦然」。
如《雜阿含經》曰:「心一境性」,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478》曰:「如是一切法平等性,皆同一相,所謂無相」,如《大乘入楞伽經卷三》所說的「攀緣真如禪」,亦即假藉「真如」名相為因緣,如是漸漸修集,乃至證得「如來清淨禪」,亦即本經所說的「真如、勝義、勝義諦、無自性性、法無我性、無上正等菩提、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等。
據 [佛光大辭典]、[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真如,又作涅槃、勝義諦、圓成實性、法性、空性、中道、如如、如實、法界、實際、實相、如來藏、法身、佛性、一心、第一義諦、不思議界、自性清淨心等。真者真實之義,如者如常之義。諸法之體性離虛妄而真實,故云真,常住而不變不改,故云如。」
綜上以觀,「諸法遍計所執相」喻相、喻僧,「諸法依他起相」喻用、喻法,「諸法圓成實相」喻體、喻佛。故,所言唯識三自性者,即佛法僧三寶、體相用三大也。又,體即法身佛,相即化身佛,用即報身佛。所謂唯識三自性者,即法報化三身也。
又,體喻諸佛如來自住三摩地,如首楞嚴大定,用喻諸佛如來般若智慧,相喻諸佛如來三聚清淨圓戒。所謂唯識三自性者,即戒定慧三學也。而戒定慧三學、法報化三身、體相用三大、佛法僧三寶、唯識三自性,無不是即三即一,即一即三,也就是《中觀論》之一心三觀,《法華經》之一念三千也。
相應於《解深密經》所說的這一段文,《深密解脫經》則說:「一切法相有三種相。何等為三?所謂虛妄分別相、因緣相、第一義相。何者虛妄分別相?所謂名相所說法體,及種種相名、用義等。何者諸法因緣之相?所謂十二因緣,依此法生彼法,謂依無明緣行,乃至生大苦聚處。何者是諸法第一義相?所謂諸法真如之體,諸菩薩等正念修行、至心修行證不二法,證彼法已乃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