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y Chow
中英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洋文化東來,中國人希望以西洋軍備代替中國軍備,希望以西洋政治代替中國政治,希望以西洋經濟代替中國經濟,希望以西洋教育代替中國教育,卻很少有人希望以西洋宗教代替中國宗教。中國文化最獨特且最奇怪的一點就是中國幾乎沒有宗教人生,中國的文化體系中很少有區分身體和靈魂的觀念。中國文化內宗教精神缺乏,中國人之遠於宗教讓很多人感到詫異。如果說對上帝的信仰是西方文化的核心,那麼中國文化的核心則是以家族為中心所產生的一系列倫理道德和宗法觀念,比如天地君親師的觀念。
//Franklin Huang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即為天丶道,皇帝受命於天,統治大地,天災人禍不斷時,皇帝要登天壇祈求上天原諒,下詔罪己⋯⋯皇權再大,也大不過天⋯⋯
//鄭元峻
魂魄的觀念不算嗎?道教佛教在中國也有很大的影響
//Dawei Wu
宗教在西方曾经起到很好的的积极作用,但在去魅化的今天,连白人信仰的百分比都低于黑人,信仰大概已经不能成为发展的重要作用了。开放自由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陳明城
孔儒搞小圈圈。
宗族、家族就是中國人的護身符。
因此是非可被小圈圈完全混淆,累世開不出民主花朵。
//王錦澤
中國看待宗教較功利,包容性高,沒有國教傳統,所以儒教的文化被提倡,反傳統也有針對性;就是沒有**教可以救國的說法。
//楊水樹
非沒有宗教,是沒有一神教。
//周善為
西天異見王。輕毀三寶。
問波羅提尊者曰。何者是佛。
答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否。
曰我見佛性。
云性在何處。
曰性在作用。
云是何作用。我今不見。
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
云於我有否。
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云若當用時幾處出現。
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
云其八出現。當為我說。
波羅提即說偈曰。
在胎為身。處世名人。
在眼曰見。在耳曰聞。
在鼻辨香。在舌談論。
在手執捉。在足運奔。
遍現俱該沙界。
収攝在一微塵。
識者知是佛性。
不識喚作精魂。
王聞偈已。心即開悟。
......景德傳燈錄
======
「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
在佛教中,精魂即靈魂,又名神識、意識等,或單名識。
識,可分為眼耳鼻舌身五識,及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在迷曰識,在悟則名佛性、自性、真心、本心。
世人不了,識為心之用,心為識之體。以至於逐識生心,迷失本心,而有天堂地獄,六道輪迴。
如波羅提尊者所說,「性在作用」,無有暫歇。「遍現俱該沙界」,山川大地,一切萬有,無不依識而生。
識即用,用即識,識用不可分割,身體靈魂自然不二。若視身體靈魂為二,則不免「白天迷惑顛倒,晚上禱告就好」、自欺欺人之過。
如波羅提尊者所說,「収攝在一微塵」。「微塵」者,雖有不可得,雖用不可執也。何以故?識隨緣生,變異無常。
是故,《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而此真心本性,不隨緣生,不隨緣滅,乃能見生見滅。所見諸法生滅,能見佛性不生,更無有滅。
如斯離諸生滅、能所、性相、體用二邊者,何也?「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
若視身體靈魂為二,則不免陷入「白天迷惑顛倒,晚上禱告就好」的、自欺欺人的迷惑之中。
//成淆
多虧王守仁先生的影響,儒釋道互相影響、三教合流,後世稱為陽明學,可以用來跟清末民初的西學分庭抗禮。
//周善為
其實,唐代佛教正興旺時,禪宗祖師就認為,儒道釋三教一體。
《五燈會元卷三/大珠慧海禪師章》
問,儒釋道三教,同異如何?
師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機者執之即異。總從一性上起用,機見差別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同異也。
//周善為
其實,孔夫子即曾表示自己認同佛教思想,則孔子思想又豈有相悖於佛教之理?
《列子‧仲尼篇》
孔子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所謂「西方聖人」者,本師釋迦牟尼佛也。「蕩蕩乎民無能名」者,佛教所謂無形貌、無名相之本心自性、菩提涅槃也。
正因為一切變異現象,其實一成未變;正因為本心自性、真心理體之所在,恰在吾人起心動念之處;正因為身口意行之準繩─理性智慧,為本心本有、本性本俱,所以「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
換言之,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這一段話,亦即是自述自證諸佛如來般若智慧道德理體之宣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