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其他因素下,硏讀歷史與持平的硏讀心態相較,後者更為重要。
若忽略了這個,則我們所看見的,很可能只是我們自己的偏見妄想。
//ima Gueh
儒家淺說 (16): 齊魯之間
周公之二 搬神弄鬼的鬧劇
上文提到 西周史官刻意隱晦“周公殺兄" 的僭位攝政 。儒家一派又有“為上位者而隱" 的陋規,導致管叔蒙受千古被誣的奇冤。老話一句,古人也不是都這麼好騙的:<莊子 盜蹠> 就不管你什麼王或公,直接戮破: “周公殺兄,長幼有序乎?" 西周史官或儒派不敢面對周朝建國前後的暗黑史,其實還有其他原因,容後表述。先說一場怪力亂神的鬧劇。
克商隔年 武王即重病不起,這在王室間是非常緊張與敏感的時刻。周公身為老四,他當然清楚攝政權不可能無緣無故跳過老三輪到他,何況哥哥管叔還受到武王相當的企重。試想: 監管前朝遺民是何等重大的政治任務,軍事才能外還得要有老練的政治手腕,處理不好是會被商族反撲而前功盡棄的。武王姬發選擇老三老五 (跳過老四) 來擔當這重任,當然證明了兩人的才能,也說明後來的攝政大權的跳躍,不是經過授權的,而是經過血腥的兄弟相殘。
這場兄弟鬩牆 周公唯一的優勢是靠近成王,可以在陝西裌天子以令三軍,因為哥哥被遠派到東方(河南)去監視殷遺民了。但是依宗法制,權位繼承就是沒有“近水樓台 先佔先贏" 這條規則。要推翻“長幼有序" 只能訴諸天命了。於是周公演出一場祭天拜祖的政治表演。他向上帝等發誓:只要武王能夠延壽,他願意拿他的壽命來換 (代死)。祭祀一番後占卜,竟然連續出現三次 “聖杯" (應允)。果然...
果然,武王隔年就死了。不然呢?難道會周公暴斃,然後武王從病褟上跳起來而生龍活虎嗎? 心智正常的人都知道:世上不會有代死這種事情,周公當然也是聰明人,心裏明白他不會因此而暴斃。其實這種政治表演秀在封建社會是很重要的,象徵自己是跟天命結合 來繼承所謂的先王道統。以當代史例來說明:孫文過世,各方潛在繼承人明爭暗鬥。在公祭時,某三大巨頭領眾祭禱,祭文讀罷。其中一位開始哭得比孝男還悲戚,半個小時過去還哭個不停,讓在場者都感到很尷尬,大家跪在那裡面面相覷。這類政治表演就是要在權位繼承的爭奪中,取得更大的話語權。(待續)
//謝小雨
很棒的推論,合理的釐清周公於文獻中,有互相牴觸之記載
//New MG
所以管蔡之亂的真相是啥?從結果論來看周,邵二公是得到利益者
//Kima Gueh
New MG 就哥哥管叔要收回攝政權
弟弟周公不服 反而把親兄給殺了
//陳明城
看!有多掰~中國有一個道統..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到孫中山.習近平..一脈相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zu3Ly3g-w
難怪金庸用「鳥生魚湯」來取笑一翻!可是台灣不是孫文接蔣介石嗎?歷史君覺得說的很好,關於夏朝,我們相信他真正存在過,今天就補一下缺,我們講一講這個時代四位比較出名的人物-堯、舜、禹、湯。在小說鹿鼎記當中,韋小寶拍康熙的馬屁,叫康熙「鳥生魚湯」,沒看過小說的朋友,應該也都看過電視劇,當時就是當一個笑點,今天寫到這了,歷史君就突然想跟大家自己聊聊「鳥生魚湯」呃...是堯舜禹湯這四位上古時期的名人。
//宋泰官
期待續集……。
《維基百科/周成王》
周成王(約前1056年-前1025年),姬姓,名誦,西周第二代天子,周武王之子。按照陳久金研究員 [1]及新出土覐公簋銘文 [2],成王在位18年。20歲之前的七個年頭由叔父周公旦攝政,引起管叔和蔡叔不滿,聯合武庚發動叛亂,周公旦出兵平定三監之亂。成王親政後(20歲),營造新都雒邑、大封諸侯,還命周公東征、編寫禮樂,加強西周王朝的統治。成王與其子周康王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刑錯四十餘年不用」,被譽為成康之治。
成王親政
周公旦攝政七年後(亦有看法認為周公實際上在這段期間是踐位稱王),還政於成王,自己作為大臣繼續輔佐成王。[9]
周成王年幼時生病,周公旦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祈禱說:「王年幼沒有主張,冒犯神靈的是我自己。」隨後將祝告冊文藏於秘府,周成王果然痊癒。周成王親政後,有人在背後說周公旦的壞話,導致周公旦逃亡到楚國。成王打開秘府,發現周公旦當年的祈禱冊文,感動得淚流滿面,於是迎回周公旦。周公旦回國後,害怕周成王驕奢淫逸,便寫了《無逸》勸諫成王。[10]
=====
周公若有篡位僭越之心,何以七年後還政於成王?
//Kima Gueh
已經講過多次了:僭越的是其兄之位,祖父姜太公還在,成王不會被奪位。
//周善為
Kima Gueh 《維基百科/周公旦》
周先公亶父傳於三子季歷,而不傳於長子。
文王不傳於伯邑考之子,而傳於次子武王。
=======
即以周公的父祖輩來說,既然王位並無嫡長子繼承之規矩,兄終弟及時,自然也無長弟(例如管叔)優先的道理。所以武王死後,周公旦攝政,並非後人理解的大逆不道之事。
//Kima Gueh
周善為 這種各說各話,就沒必要再重複了
//周善為
Kima Gueh 誠然。
//周善為
《莊子/盜跖》
子張曰:「子不為行,即將疏戚無倫,貴賤無義,長幼無序,五紀六位將何以為別乎?」
滿苟得曰:「堯殺長子,舜流母弟,疏戚有倫乎?湯放桀,武王伐紂,貴賤有義乎?王季為適,周公殺兄,長幼有序乎?儒者偽辭,墨者兼愛,五紀六位將有別乎?且子正為名,我正為利。名利之實,不順於理,不監於道。」
=====
首先,吾人應知,《莊子/盜跖》的內容是莊子假想之作。並非滿苟得與子張之間,實有上述對話。再者,上述對話,不妨看作莊子對當時學儒者執名悖義的警惕與質問。三者,若就名義相符的儒家學人來說,上述質疑,其實不難回答。
何以故?「堯殺長子,舜流母弟,湯放桀,武王伐紂,王季為適,周公殺兄」者,權衡輕重,變通而為,以民為重,不害大義,此正是固有中國道德法統之以民為本的民主思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