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20/7/25 下午 02:17:19
周老師 2 星期前 你說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我的回答是
佛說菩提 從阿含一路說到大涅槃
都是直指輪迴性【心 眞如 法身 佛性 如來藏 法性 第一義 自性】
(一)《阿含部》佛說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中略〉
(十)學過這些經文 知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直指【心 眞如 法身 佛性 如來藏 法性 第一義 自性】
自然就會知道 佛藉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讓眾生悟自性
●菩薩念佛三昧經卷第四
【菩提】無形色 寂滅恒不生
身不觸菩提 菩提不觸身 心不觸菩提 菩提不觸心 而能有觸相 實爲不思議
此是佛世尊 最勝寂靜處 善能滅一切 外道諸邪見
如果聽佛說【無有少法,如來 應 正等覺 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按照字面 錯認沒有菩提 就把菩提給滅了
這會跟般若經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在勝義諦】
【行般若波羅蜜 於第一義中行】
有很大的牴觸
聽這類說法 就要特別當心
〈中略〉
我完整述說 十二部經 菩提經文
這算是毀謗嗎?可以明說嗎?
/kisc
========
你所質疑者,本人當時即已答你,如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按:「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句,及您所舉經文,如我所解,空者空於有〈妄覺〉,既離妄邊已,有者(真如)有於空。前者不空,後者不有。諸佛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不異於空,空不異於有,空有本不二,本來非空有,故名菩提,及真如等。
〈大般涅槃〉經中所說,「有」菩提、涅槃者,應是相對於「無」眾生妄覺而說。sam 所舉「道與菩提,及以涅槃,亦復如是,亦有亦常」一句,並非一套完整的敍述。譬如《首楞嚴》說:「知有涅槃,不戀三界。」單取「有涅槃」立說,更不合適。
縱觀諸經,佛所說法,總是對有立空,對空立有。總不教人偏在一邊,有一定法可以取著。故,《金剛經》曰:「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
但之後你對此答覆並無任何回應,顯示你仍舊堅持上述已見,且無理性溝通之打算。因此,你在「如果」二字之後的所有評論,及你所貼出的所有經文,皆非出於善意。否則你在評論之前,至少應先確認,本人是否「錯認沒有菩提,就把菩提給滅了」。何況你與 sam、無心是道二人,始終同聲唱和。你的毀謗之心,當時已經昭然若揭。
/周老師
comment 回應
==========
你敢破 佛說涅槃
法師說 謗大乘 可是真沒救
《涅槃 是第一義 道 菩提》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第一義諦】 亦名為【道】 亦名【菩提】 亦名【涅槃】。
《涅槃 是菩提 法身》
●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言涅槃者 即是【如來清淨法身】。
《涅槃 是佛性》
● 大法鼓經卷下
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無量相好 莊嚴照明。
以彼性故 一切衆生 得【般涅槃】。
●大方等無想經卷第五
如來常住 無有畢竟 入涅槃者。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故得名爲【大般涅槃】。
《涅槃 是藏識》
●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二
諸聲聞 畏生死妄想苦 而求涅槃。
不知生死涅槃 差別之相 。一切皆是 妄分別有 無所有故。
妄計未來 諸根境滅 以為涅槃。
不知證自智境界 轉所依【藏識】 為【大涅槃】。
《涅槃 是如來藏》
●大方廣如來藏經如來
以如來眼。 見一切有情 欲瞋癡貪 無明煩惱 乃至皮膚邊際。
彼欲瞋癡 無明煩惱藏中 有【如來藏性】以此名爲有性。
若能止息 名爲清涼 則名【涅槃】。
《涅槃 是眞如》
●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眞如是實 餘皆虚妄。實性體者 即是眞如。【眞如性者】 即是如來 名爲【涅槃】。
《涅槃 是眞我》
●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八
一切諸法 悉無有我。而此涅槃 【眞實有我】。
以是義故 涅槃無因 而體是果。是因非果 名爲佛性 非因生故。
《涅槃 是心》
●佛説般舟三昧經
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爲癡。心無想是【涅槃】。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一 (三)
心已離諸行 愛著永無餘 更不受此形 長樂【涅槃】中
《涅槃 是空性 法身》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如來了知 有情及法 體性皆空 離空非有。
【空性】 即是 【真法身】故 名為【涅槃】。
像法決疑經
善男子。
諸佛說法常依二諦。說世諦法時不違第一義諦。 旨近以標遠。立像表玄。
諸惡比丘於此義中不能解了。
誹謗不信。隨相取義歷劫受殃。
看來周先生 真的不知 第一義 說的就是 涅槃
/sam
《像法決疑經 卷一》
像法中。
諸惡比丘不解我意。
執己所見宣說十二部經。
【隨文取義作決定說】。
當知此人三世諸佛怨。速滅我法。
善男子。
諸佛說法常依二諦。
說世諦法時不違第一義諦。
旨近以標遠。立像表玄。
諸惡比丘於此義中不能解了。
誹謗不信。【隨相取義歷劫受殃】。
是諸比丘亦復自稱
我是法師我是律師我是禪師。
【此三種學人能滅我法。更非餘人】。
======
坦白說,此經所指斥者,
就是sam、kisc、無心是道汝等三位。
譬如以上 sam所貼出者。何以故?
佛教是心性之學,非世間名相記持之學。
/周老師
周老師還是找不出答案,
那就繼續夢中涅槃論。
/次草
佛也自承,說法如夢中作佛事。
重點是說法人自己醒了沒。
像次草兄這樣,扮演最高仲裁者,
一口咬定,卻無證述,
才是好夢正酣,而不自覺吧。
/周老師
證述早在過去的點點滴滴說了
不樂解脫
還是這麼解讀嗎
走到那被笑到那
那是個大乘學人的樣
果然現在還是不樂解脫
還是南傳一個名相
比印順還厲害
一段經文都解釋不清
天天談涅槃談大乘
無慚無愧
南傳您認識幾人
南傳是一個人嗎
心中的妄想名相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
Sam也是您支持出來的
您以為我看您們鬧
我是看熱鬧嗎
雙方的立足點都是自私
還談甚麼慈悲
笑死人
慈悲懂得進退
心如猿
那能永遠相好
真情流露才能長久
人情都度不過
還談涅槃
超十法界
理想與現實無差
就是慈悲的開始
/次草
「證述早在過去的點點滴滴說了」,
這種話也好意思說出口?
「不樂解脫,還是這麼解讀嗎」,
本人沒說過,不要亂栽贓。
「還是南傳一個名相,南傳您認識幾人,南傳是一個人嗎」,
本人評論的是南傳40業處禪定法,及此禪定法的教習雙方,
非指某一特定學人,故不必舉其姓名,亦無關認識幾人。
「心中的妄想名相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
應該說,本人破除南傳邪道法,
是為了幫助誤入歧途的學人擺脫邪見,重返正法正道。
「雙方的立足點都是自私,還談甚麼慈悲」,
自私與慈悲,都是次草兄提起的,故也只能滿足次草兄自己。
「真情流露才能長久,人情都度不過,還談涅槃」,
這話倒沒錯,情執未除,六道不出,但說的是次草兄自己。
「理想與現實無差,就是慈悲的開始」,
世俗法也是這樣說的,請仔細抉擇。
/周老師
【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息、
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周老師以前沒說過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的話語嗎?
/次草
【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息、
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之經文,
可以簡化成「不樂解脫」與人討論嗎?
次草兄的論述品質毫無改進。
/周老師
「佛告阿難: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
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周老師這是您四年前貼的
標點符號是您沒注意的嗎
/次草
「佛告阿難: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
當時本人一併也有釋文,次草兄既有質疑,何不也一併貼出?
「如果讓別人知道,您將捨離彼一切,讀成如來清淨禪都要捨離,誰會相信您的讀經能力」,
依次草兄的見解,要如何解釋《金剛經》文:「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至於南傳40業處禪定法,我開題討論《雜阿含926經》時,
次草兄不現身,此刻再說這些夾七夾八的,是甚麼意思?
/周老師
依次草兄的見解,要如何解釋《金剛經》文:「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
諸法從本以來寂滅相
佛陀為宣說第一義
豈能不假方便
世間出世間法是有為無為互相依存
不離有為說無為
認為法實有或認為法非實有
都背離
正觀世間集時不生世間無見
正觀世間滅時不生世間有見
討論有無問題時
五蘊世間已上場自演
禪師就是看著這上場演的戲
作出評語
離有無的體會
與識眾生心的能力無二
才說世間與涅槃無有少分別
不識自心眾生
枉受六祖教誨
起心動念誰作主
都是自心事
沒經過一番用心努力
找不到無諍之處
各各自以為是
一但離本心
墜入文字網
皆是自心求
/次草
「有為無為互相依存」,既離有為,無為何存?
所以說,既離愚夫所行禪,如來清淨禪亦應捨。
《金剛經》曰:「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佛講實相,以離虛相,既離虛妄,實亦無所有。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