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8/3/24 上午 09:21:21
根塵對立,眼耳鼻舌身意,是名六根;色聲香味觸法,是名六塵。曰眼時,此眼,是能視見之眼嗎?曰耳鼻舌身意時,此耳鼻舌身意,是能覺知之耳鼻舌身意嗎?應知,六根六塵、五蘊識心,俱不可得。一年多來,本欄討論過了三十多個題目。參與討論者所以見解殊異,其中的來龍去脈,至今也已昭然若揭。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惟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落三有】。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按:如上經文所示者,蓋佛法修學以先破我執,續破法執,為修學次第。證之於諸方學人一年多來的對話內容,釋印順、釋白雲、南傳學人等,修學伊始,即謬從二邊二見二想入手,因循延宕,至今竟仍毫無警覺。
此中過謬,如六祖大師所說,無非滯於「見聞轉誦」小乘心態而不知增上。聞《阿含經》說無我,便高唱無我,而不肯捐捨以五蘊色身為我之執。若直言勸諫之,渠等便答曰,佛說無我。蓋謂隨佛宣說無我者,便離我執耶?殊不知,佛說無我正是敕令吾等凡夫以念念自除妄識我見為修學起手處!
根塵二名相待對立,依識而生。若不隨識起執,應知二即不二,生即不生。渠等但持無我說,便謂自己不墮輪迴,問他般若妄想何別?便又啞口。如是者流,外似忠貞,內藏奸邪,形式上擁護佛法,實質上矇蔽世人。此輩以邪見引人入勝,同類相吸,嘯聚日眾,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末法惡世邪說漫天遮人耳目,佛陀正道卻日益乏人問津,去世日遠。猶有甚者,如釋印順、蕭平實等,執文悖義,得心忽起,更妄言登聖!若舉大乘正義駁之,特如《首楞嚴》理事全賅者,輒遭渠等謗為偽經!何以故?正因《首楞嚴》金剛王寶劍所至,諸般邪見邪說,無所遁形。故今再舉《首楞嚴》真言,以探初心學人首要目標 ─除破我執之門檻。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
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黏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摶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砵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擣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擣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按:開宗明義,先標主旨。燈色對立,俱生俱滅,皆名客塵;眼不隨之生滅,故名主人。眼色對立,俱生俱滅,皆名客塵;心不隨之生滅,故名自性。
生滅去來因緣聚散,一切二邊浮塵諸相,依識而生並無實體,故曰當處出生隨處滅盡。識為心之用,心為識之體,心識不二,故曰一切浮塵,諸幻化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識用能緣憶想,眾生謂相實有,便執識為心,取相悖性,轉如來藏為阿賴耶墮入無明。今了識以二邊假名為用,不再逐識攀緣妄相,便離妄識阿賴耶返不生不滅妙如來藏。
故,根塵對立,眼耳鼻舌身意,是【名】六根,色聲香味觸法,是【名】六塵。曰眼時,此眼,非能視見之眼。曰耳鼻舌身意時,此耳鼻舌身意,非能覺知之耳鼻舌身意。但有其名,而無其體也。
六根惟是假名,其體了不可得,如是了知,五蘊色身之我執即破。六塵亦惟假名,其體亦不可得,如是了知,五蘊識心、俱生無明之法執亦破。
假名假相,不應偏廢,若執實有,增長邪見,若執實無,失於緣用。根塵不二,是非不二,此眼非眼,是名為眼,如是入於中道,菩薩正好說法。故曰:「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中阿含201嗏帝經》
世尊歎曰: 善哉!善哉!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說法,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說:識因緣故起。我說:【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識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
猶若如火,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木生火,說木火也;緣草糞聚生火,說草糞聚火。如是,識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汝等知我如是說法。然此嗏帝比丘愚癡之人,【顛倒】受解義及文也。彼因自顛倒受解故,誣謗於我,為自傷害,有犯有罪,諸智梵行者所不喜也,而得大罪。汝愚癡人!知有此惡不善【處】耶?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按:所謂大身,只是識中假立之名相,而無實體。任你雄辯滔滔,口若懸河,亦只是識中假立之名相。所謂眼如蒲萄朵、耳如新卷葉、鼻如雙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顙、意如幽室見,亦皆緣識假說之名相,而無實體。
眾生於假說假立之名相中,妄生情執,捕風捉影,患得患失。根塵二邊,皆無實體,卻於識中,二假相依,互為支撐,故曰如幻。據識求覓,唯得名相,說水不濕,云火不燙〈釋太虛語〉。六根尚不可得,六塵何處安立?
眾生於此本無所有之中,妄起我法二執,如今捨執,亦無可捨。如《中阿含》,說名木火、草糞聚火,唯是名相,依緣變異。如《首楞嚴》,說名蒲萄朵、新卷葉、雙垂爪、初偃月、腰鼓顙、幽室見時,亦唯名相,隨緣變異。
說名眼耳鼻舌身意,說名色聲香味觸法,亦皆唯是名相變異。名依識變,而識不變;於名有二,於識不二。如是不二之識,便是不生不滅妙如來藏。
《禪門公案:偃溪水聲》
鏡清問玄沙師備禪師。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箇入路。」沙云:「還聞偃谿水聲麼?」清云:「聞。」沙云:「從這裏入。」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者,亦無非假立名相,權為說法之用。不了此義者,卻去如幻、幻法上咬嚼、談滋味,即無異於借屍還魂。
何以故?世尊權立假名說法,以待吾人藉假捨執。但於假法不起識情妄想,即不悖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若更起意覓真,便又有一法,於本無所有的本真之中,虛妄而生。
再者,《首楞嚴》所謂「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中阿含》亦謂「然此嗏帝比丘愚癡之人,【顛倒】受解義及文也。汝愚癡人!知有此惡不善【處】耶?」
如是《金剛經》、《首楞嚴經》、《中阿含經》所示,顯然同出一轍,並無大小乘之差別。有鑑於此,吾人更不可附和釋印順、南傳教系等,妄語誑稱大乘諸經非佛所說也。
/周老師
此非眼,名好色,愛看一切絢爛汙穢之物 此非鼻,名好香,愛聞一切香氣,厭惡臭氣。此非舌,名好味,為嚐美味,多少生靈死在我口中。此非身,名監獄,我心困在此身中,有各種疾病,痛苦,最後衰老敗亡。此非意,名貪,嗔,痴,慢,因環境的順逆變化,產生種種貪,嗔,痴,慢,並行動造下許多罪業,使我不斷來到世間又離開,與愛人分別所流下得眼淚多於四大海水,我的骨骸堆起大如須彌。
如果可以深刻體會到輪迴的苦,就能升起對等強大的出離心,四締,苦為根。確實,若曰是眼,即墮有邊,增長邪見。若曰非眼,即墮無邊,失於緣用。此非眼,亦非非眼,佛法意在言外,那是佛未曾說過的法,
但文字是用來教學的,因大眾皆墮有邊,故說無邊,提醒世人不要被所見所聞牽著走,不要隨便讓自己的心產生憤怒,不要隨便看到別人的言論而生氣,佛經中確實有很龐大的系統,這是好的,但不要拿著不放,在對的時間,地點,和人,一句四句竭就足以使人證阿羅漢,這是所謂的頓悟,像周利槃特,佛經的理論是讓你們去討論的,不是吵架。
/匿名使用者
許多朋友,對於研究經典時,有一個常見的盲點。就是 : 概念法(世俗諦) 與 究竟法 (勝義諦),參雜混用。真俗一旦混和交雜,不但只是讓法義更混淆難辨,還會使得自己、別人走向歧路。
比如說 : 六根,是由四界混搭所組成,只是一個集合、一個不斷生滅的集合,所以,這是俗諦。那什麼勝義諦? 四界及四界所造色,才是真諦。為什麼? 因為在四界的真諦角度來看,根本沒有六根這碼事,只有【不斷生滅】的四界、以及其所造色而已。
理解上述的基本觀念之後,再來看 : 【真俗不應混雜使用】。比如 : 佛陀若以真諦的角度說法時,有六根這檔事嗎? 當然沒有。那麼.....當比丘行為不檢,遭受俗人譏笑嫌惡之時,請問 : 佛陀會不會因而制戒 ? 當然會,不是嗎?
各位,請自行參閱眾學法第49條 : 我當不於食時吐舌。看清楚~ 佛陀要求弟子進食時,不要做出【吐舌】的不雅動作 ! 這時候,諸友會認為 : 有舌嗎? 沒有舌嗎? 有舌,就墮入邪見,所以不得主張有舌,所以....這條戒,該刪除嗎? 沒有舌嗎? 那佛陀的制戒,是 佛陀搞不清狀況嗎?
是佛陀以為有舌頭,佛陀墮入邪見嗎 ? 當然不是。因為,戒律,是屬於概念法、是俗諦的範圍。所以,戒律中,有人、有龍、有鬼、有屍變(別懷疑)、有男、有女、有各種惡行........ 一旦,諸友以勝義諦的角度看,根本無人、無我、無眾生、無行為...... 所以...無戒可持。一旦這麼理解,立馬走向邪見的歧路....不是嗎?!
因此,看完上述的簡單說明,諸友要有基本的認識 : 講戒律,要用律教法,這是世俗諦,講定學,則用經教法,還是世俗諦,講慧學,當用論教法,這就是勝義諦了。
那麼,這一題的問法,是哪一種呢? 是世俗的? 還是究竟的呢? 都不是 ! 是以究竟的真諦,來混淆世俗的約定成俗 ! 不是嗎 ? 想一下,是不是呢? 所以,結論 ; 諸友,當我們面對一般世俗時、律教時、經教時,就遵循約定成俗的俗諦就好。當我們深入禪觀,講解究竟法時,再使用勝義諦、真諦。
在真諦中,沒有人、我、眾生、時間;只有純粹的究竟法。以上多嘴講了些,希望諸友不再犯這個基本的概念錯誤,以免日後學習造成自己無謂的纏縛。如意
/星洲炒米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To:星洲炒米最好吃
說名勝義諦,已非勝義諦;說名世俗諦,已非世俗諦。勝義諦、世俗諦,無非假名,執為二法,無非無明妄識作主。像你這樣學佛,完全搞顛倒了。
/周老師
星雲說偈--在《中論》裡有四句偈:「色聲香味觸,及法為六種,如是之六種,是三毒根本」,說的是佛法裡的六塵。
人的身體是主體,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根」,與身體的六根對應的境界分別是色、聲、香、味、觸、法,稱「六塵」。六根如神經系統,遇到六塵,就起了認識的作用。為什麼色、聲、香、味、觸、法稱之為六塵呢?因為它就像灰塵一般,會蒙蔽我們的心靈。
一面鏡子、一張桌上布滿灰塵,便不會顯現出光亮、清淨;同樣的,我們的心與外境的六塵接觸,產生分別作用,就無法認識真實世界的樣貌。如眼睛看色,耳朵聽聲,鼻子嗅香,舌頭嚐味,身體感觸,心憶念諸法,都會產生很多的是非,人就不得安寧了。
所以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會遮蔽我們的本性,蒙蔽我們的心靈,讓我們不能認識自己和真實的世界。為什麼?因為六塵具有染污性,同時它也是動搖性及無常性。你看,世間上的色、聲、香、味、觸、法,哪一樣是清淨的,哪一樣是永恆常住?又有哪一樣不是來蒙蔽我們的呢?所以,六塵其實就是我們內心貪瞋癡三毒的根本。
六根對六塵而產生分別,內心的貪瞋癡三毒一起,六塵的世界就隨之浮動。如果能止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攀緣,心不被六塵所蒙蔽,不為無明妄想所迷惑,就能做身心的主人了。
/山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