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版上似乎禪門子弟甚多。因此,個人特開疑情議題向眾位禪門子弟請益。問題 : 疑情。是否有參加禪門禪修、小參等經驗的學友,能用簡單的字句,分享以下問題的心得。
Q1 : 疑情的疑,與疑蓋(五蓋)的差異?
Q2 : 在疑情的狀態中,是否有五蓋的存在 ?
Q3 : 在該疑情狀態中,是否會出現愉悅、輕安、喜、樂等狀態?
Q4 : 當疑情狀態在霎時頓開之際,與捨念清淨有何異同 ? 此際所緣為何?
靜待同參學友,分享睿智的心得。平安喜樂
/漫步的犀牛
眾生長刼在六道輪迴中醉生夢死,如今學佛求出,必須有個因緣,有個頭緒。經中的密意,禪宗的公案,正是提供了這樣的由頭和機會。
學人疑情起時,先為疑他,轉來轉去,遂疑自己。這樣長刼以來固執的五蘊知見才有個稍稍鬆動,進而徹底銷融,終於了證「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的機會。
所以,利根學人應該儘量把握機會、尋找機會,促使自己凡夫知見鬆動,甚至先行主動改善自己的根本條件,也就是先修佛教善法,所謂藉善離惡,待至功夫深了,因緣到了,便得惡盡善泯,離開二邊,真正悟入不二法門。
《肇論》T45n1858_p0151a16 夫談真則逆俗,順俗則違真。違真故迷性而莫返,逆俗故言淡而無味。
累生累世的佛教行者,從年幼時便可看出,具有顯著的逆俗性格。如石頭希遷大師幼年時,見鄉人將欲屠牛以祭祖,便「奪牛毀祀而歸」。這種與世俗格格不入的性情,活在人世間,只有一個「苦」字可以描述,故名「苦諦」。像石頭大師這種人,是不需要再跟他說甚麼「疑情」的,因為他早已自發性的強烈懷疑世俗價值觀了。
反過來說,對於其他那些同樣活在世俗環境中卻不覺甚苦者而言,要學佛求見性,就必須有「疑情」做為催化劑,以便激發出他足夠強烈的逆俗與求真動機。至於那些在世俗環境中活得如魚得水而甚感安逸者,對他們說「疑情」只是白搭,他們學佛只是結個善緣,閒來湊熱鬧罷了,要明心見性那是絕無可能的。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