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世間的紛紛擾擾、是非對錯;面對煩惱痛苦、生老病死;學佛之人應該如何處理?而讓自己可以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金剛經的重點。有沒有人會?
/寂照世間
與其問「如何如如不動?」不如問「如何能動?」更為直截了當。
換個方向,答案也可以是:「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若再追問,如何「見諸相非相」?
答案則是:「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則「見諸相非相」。
如何是:「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呢?
但作是念:「以為我或作增上緣,或作逆增上緣故,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之所示現,只有我一人是眾生。由此立定腳跟,不傾不動,離名離相,不作決定說,不取決定見,如是即為「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如是便與諸佛如來同一境界,所謂無境界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周老師
無為法而“有”差別...這是分別心,當認知有這麼“無為”的存在時,差別相就升起來。所以,有所得其實不異於無所得,有為不異無為,這是真無為。難在眾生容易心安住在“先入”裡面,而“取”了“無為”之後便,差別“有為”。這都是因為住“無為法而有差別”。
/東正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就是空,對空的體驗深度不同,而有差別,不是認為有“無為”的存在。一念不覺生三細,源頭的生,如何生,能不能抓對原因方向,才能深入。三乘共法是空,是共相,無為法的差別就是唯佛能自相空,其他自相不空。所以佛十八不共法中如來十力4.復次,如來,知眾生種種諸根差別,如實知,是名如來第四力。……5.復次,如來,悉知眾生種種意解,如實知,是名第五如來力。……這兩點直指目前眾生難以自覺之處。光是文字相就分不清楚,如何繼續前進?踩著不清楚的前步,能走出清楚的下一步嗎?除非是頓覺人。如果有兩個名相要連結,只要打入關鍵字,在大正藏搜尋,就可找到相關經文說法。這些動作都是主動性的,如果不主動,大部份是衝動。這麽簡單的心理,大家看不出嗎?偏偏很多人會認為自己觀念是對的,而懶得查證,既然是對的更應主動才對,事關己啊。如果連關心自己都不主動,談佛法根本無濟於事。
/次草
即使是頓覺人,也必然經過長期漸修。在長期漸修逐步依經解義之中,必然能夠化解經文字面上的矛盾,而不至於違背佛說。如次草兄所舉《金剛經》文:「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雜阿含474經》所說,亦屬同一旨趣,如下。
佛告阿難:
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
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
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
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
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
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
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
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
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按:若是長期薰修、老實讀經的利根頓覺人,初禪言語寂滅時,第二禪覺觀,第三禪喜心,......乃至最終的想受,必然同時寂滅。何以故?第二禪覺觀,......乃至最終的想受,豈不是言語?所以言語寂滅時,九種禪境一時俱滅,九次第定一次到位。
所以,六祖大師才說:「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正因未能全然寂滅,言語寂滅而覺觀未滅,覺觀寂滅而喜心未滅,......這樣才有了九次第定之教說。
以上就是「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的解釋,如同《金剛經》本身的經文也說:「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亦同於「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之意。
/周老師
請教周師兄,華嚴經這段話:「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您是怎麼理解的呢?
/東正
您為何選擇這段經文,而非別的?
/周老師
今天凌晨,不才念咒,後來地震發生,不才念了地天咒,祈願一切平安。
/東正
您是說地震之後,一切平安,所以歡喜?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0467b02] 迦葉復言:「喜之與樂,有何差別?」[0467b03]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不作惡時,名為歡喜;心淨持戒,名之為樂。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於生死則名為喜,見大涅槃名之為樂。下名為喜,上名為樂。離世共法名之為喜,得不共法名之為樂。以戒淨故,身體輕柔,口無麁過,菩薩爾時,若見、若聞、若輕、若甞、若觸、若知悉無諸惡,以無惡故心得安隱,以安隱故則得靜定,得靜定故得實知見,實知見故厭離生死,厭生死故則得解脫,得解脫故得見佛性,見佛性故得大涅槃,是名菩薩清淨持戒,非世間戒。」
六祖大師說:「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
/周老師
是佛才能起一切心,覺知一切心。一切心,用在錯誤的地方叫貪嗔痴,用在正確的地方叫戒定慧。
/輕舟
您說「是佛才能起一切心,覺知一切心。」
您認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生心、起心喔?
/周老師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用清淨心應機,雖現貪嗔痴相,但不起煩惱,不同污染心,(例如佛呵弟子;禪師為實現承諾,刻意抬高價格為人作畫寫宇賣錢;或為遠離紛爭裝瘋賣傻),我說能起一切心,是指七大性本來就具足的變化,就像世間起無量變化一樣。
/輕舟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前,有「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之後還有一句「菩薩應生無所住心」云云,您不知道喔?
/周老師
沒特別注意,哪一句?
/輕舟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周老師
佛呵阿那律:「咄咄胡為寐,螺螄蛤蚌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是見色生心,住色布施,還是無住生心,不住色布施?
/輕舟
「應生無所住心」,就是「善自護念」,不生心、不起心、不動心,並呼應經末的結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周老師
是沒錯,那麼佛呵阿那律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善自護念不?這是個好問題。
/輕舟
阿那律那時還沒見性,金剛經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則是已見性者。
/周老師
不不,我們探討的是佛對阿那律的作為是否符合我們理解的金剛經義理,如果符合,那一切人垢罵他人應該與佛訶阿那律一樣無差別。但我們認為那行為是一種住法生心的貪嗔痴病,而想要遠離消除它。釋尊訶阿那律,與我們垢罵他人有差別嗎?如果都是住法生心就謗了釋尊,都是無住生心就謗了世間一切人。
/輕舟
「一切法無自性」,「垢罵」亦無自性,故不應執作「垢罵」解。
/周老師
所以我們一樣訶罵汙辱他人只要跟佛一樣不煩惱就好?
/輕舟
等您自己見性就知道了,可參考黃龍慧南禪師的悟道因緣。
/周老師
這是一個好問題。佛訶阿那律是住色生心,還是無住生心?為何?禪宗祖師們訶佛罵租是住色生心,還是無住生心?
/輕舟
「法華經言。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故知,佛無法可說,亦無有所說。佛藉有顯空,故我當會空,而非會有。佛既無所說,我應離有見,亦復離有想,故曰應離有。「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者,大乘謂之無生,阿含謂之未曾有,若不離有,如何證無生、證寂滅相?
/周老師
我想請問你,你從金剛經中,曾經有過什麼的進步或體會?當然,開悟是最好的。
/寂照世間
有所進步或者體會,即有所得;若有所得,尚在金剛般若門外。
/周老師
你這麼回答,就表示你根本沒悟般若波羅蜜。禪宗六祖一聞金剛經即有悟。六祖沒聞金剛經以前,沒有悟。但一聞金剛經,立即有悟。立刻就與之前有所不同了。換言之,金剛經之章句,改變了六祖。六祖從佛法中得到良好的改變,正是因為金剛經。
/寂照世間
您聞了金剛經,怎麽還是到處是可憐相?六祖悟什麽?那是演戲,別當真。佛陀當世成佛也是演戲,留惑潤生。今日誰已証四空處?別看佛學名相久了,以為自己就是名相成就。就像正覺說,六祖說本來無一物時未開悟,真是呆到不行。卻還有人信,希望您不是信此之人。
/次草
多數人就是基礎佛法還沒有學好,所以導致都不相信佛法可以讓自己變成善知識,也不相信自己可以成長為善知識,於是,都還不敢想像自己與般若波羅蜜,是可以產生真正的關係的。
/寂照世間
的確,如果自己與般若波羅蜜真正的關係是,眼中盡是可憐人,這個我真的無法想像。尤其是提醒過N遍,那個真正的可憐人,還是無法覺醒。無我人眾生壽者相,對他來說,跟放屁沒有兩樣。說到底,無四相還是敵不過可憐癮
一天沒說到可憐兩個字,難忍啊,連無生法忍都派不上用場。佛學法義到底難在那裏?原來一點都不難,難的是想改變習性的動力,動力不足叫拖屎連。甩不開,剪不斷,理還亂。不找到習性根源,怎麽會識本心?不識本心,怎能今日事今日畢?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不信啥?不信咎由自取。是什麽心態,一出場就全都露,還能若無其事演下去,這就是最優秀的演員。
/次草
有所得無所得,二而不二皆金剛般若義。經云:[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
/恆不住
《大般若經》曰:「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不是貼貼經文就好了,不了經文義理,必定執言背義。請問,「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如何解釋?
/周老師
有所得非無,猶如夢中事而不再執著,譬如佛果報身、化身。故說:有所得即無所得。反之若堅持決定:沒有[有所得]。此人即是持斷見,終不成佛道。
/恆不住
「若堅持決定:沒有[有所得],此人即是持斷見,終不成佛道」??你恆不住謗佛!謗法!屢勸不聽,下三濫的東西,學甚麼佛法?!《雜阿含104經》【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你恆不住毀謗的是【一切諸佛如來】!
/周老師
你一直以不了義經來毀謗佛了義,你敢說甚麼[決定無所得]!回去包尿布吧!
/恆不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金剛經》是不了義經??你這個睜眼說瞎話的下三濫!
/周老師
你堅持:決定無所得]的斷見,決定不能成佛。因為沒有[有所得],你就決定成就不了如來一切智。你懂嗎?《大方等大集經》「善男子!不可說智即一切智。善男子!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於意云何?我得如來一切智時,有所得不?」地意菩薩即便思惟:「我若說有,即是常見;如其說無,即是斷見。我等當遠離如是二邊,說於中道。」思惟是已,白佛言:「世尊!如是義者,亦有亦無。世尊!若不出滅、無數無量、非明非闇,即是佛智。」
/恆不住
你恆不住這幾句話就留在這裡,謗《般若經》的後果你自己去查一查!
/周老師
是你誤解《般若經》,是自己空過頭了啦!甚麼決定[無所得]?若決定無所得,佛菩薩為什麼要渡眾生成就:成所作智呢?佛的[因果報身]從那裏來呀?!自己想去吧。不要一動口就喜罵人,還作人身攻擊。若你是學佛人不相樣不好啦。
/恆不住
《雜阿含104經》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大佛頂首楞嚴經》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大佛頂首楞嚴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不了義經嗎?你恆不住再說一次【堅持無所得,此人即是持斷見】看看!你恆不住再說一次【你一直以不了義經來毀謗佛了義】看看!
/周老師
周某人罵你恆不住下三濫很難聽嗎?聽聽佛是怎麼罵你們這種謗法人的!
1〉T02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181
舍利子!諸有誹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彼名破正法者,【墮黑暗類如穢蝸螺,自污污他如爛糞聚】。若有信用破法者言,亦受如前所說大苦。
2〉T02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35
舍利子!諸有謗毀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彼名壞正法者,【墮黑暗類如穢蝸螺,自污污他如潰糞聚】。若有信用壞法者言,亦受如前所說大苦。
3〉T02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06
舍利子!諸有誹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彼名壞正法者,【墮黑暗類如穢蝸螺,自污污他如臭爛糞】。若有信用壞法者言,亦受如前所說大苦。
4〉T02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44
舍利子!諸有毀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彼名壞正法者,【墮黑闇類如穢蝸螺,自污污他如爛糞聚】。諸有信用壞法者言,亦受如前所說大苦。」
5〉T02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59
舍利子!害正法者【墮黑闇類,如臭爛糞,如穢蝸螺,如癩病人,甚可厭惡】。諸有信用害法者言,亦受如前所說大苦。」
6〉T02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83
有菩薩退菩提心,當知彼先自稱菩薩非真菩薩,【是增上慢污菩薩眾,如穢蝸螺污澄清水】不堪飲用。」
敬告“恆不住”、“妙吉祥如意”等謗法人、破法人、壞正法人、害正法人:周某人破口大罵是無可奈何之下的權宜之計,必須讓爾等清楚知道紅線在哪裡,否則永遠不能好好溝通、討論法義。只要爾等敢於胡言亂語踩紅線,周某人沒有甚麼不敢罵的,下次就是三字經問候你家十八代老祖宗。看是要恪遵經證,好好論義,還是要周某人不擇手段,破口大罵,汝等自己選擇。
/周老師
什麼是般若波羅蜜?你大概答不出來。因為你還沒有妙觀察智,因為你的意識還只是意識,還無法轉成妙觀察智
也就是說,你還是有礙相識,還無法變成無礙相智
/寂照世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大般涅槃經卷十七》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諦。何以故?諸佛世尊為第一義故,說於世諦,亦令眾生得第一義諦。若使眾生不得如是第一義者,諸佛終不宣說世諦。
寂大徳搞懂如上經文,人乘即是最上乘,再來說法也不遲。否則說到哪,錯到哪,邊走邊漏,太難堪了。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