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Sbh
Larry Koh
我代Yaw Yung Chiam發出回覆你的留言:
真是無聊的學者,說啥大乘經不斷梵文化,佛陀本來就反對婆羅門教彌曼沙語言神聖神秘化,不同部派佛教用不同的各地方語言流傳,這些巴利原教旨主義份子和一些西方偽學者喜歡拿大乘經梵文來攻擊大乘佛教婆羅門教化,這是胡說八道,北方說一切有部就是用梵語流傳,大乘經用梵語帕極利語混合語流傳,這就符合佛陀本懷。
拿雜阿含經來建立自己那套大乘非佛說的邪見,就自相矛盾了。龍樹菩薩就是真古阿含師,中論就是諸佛本懷。觀有無品就是把雜阿含經佛化迦丹延經的中心思想說透透。(這個連現代巴利文翻譯大師菩提比丘都不懂,在增支部當重複句簡化掉),龍樹抓住雜阿含經破四生,廣說緣起無自性,抓住雜阿含第一空義經說二諦。
上面是說論方面,現在說經,仁者自作聰明,用大乘經不斷加入來反對大乘經,這就荒謬了,佛說法也不斷說,按照這樣的邏輯,只有轉法輪經是經,後來說的如中阿含界分別經,七車經,那些大空小空經都非佛說了?歷史面向的佛陀也有太子,出家,降魔,證果,說法,涅槃八相成道,按照這種鬼邏輯,只有菩提樹下那個是佛陀,其他統統非佛陀。
阿含經接近歷史面向的佛教,大乘經接近極終面向佛教。對愚夫來說,大乘經是梵語傳誦,有智慧的人說,大乘經用極終面向說佛法。language of ultimate dimensions.
法華經靈山淨土,就是用極終語言說雜阿含經,相應部,增支部有一部相同的經,佛陀對阿難讚歎靈鷲山,說靈山過去有不同名字,有不同如來,闢支佛,阿羅漢。這是歷史面向說極終面向,在法華經靈山淨土,就是極終面向說極終面向。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就妙了,說龍女成佛,這不就是用極終面向說八不嗎?這就是極妙的暗喻,觀去來觀如來,不可言說而妙法說之。先用歷史面向理解,你必須理解阿含經一夜賢者經,當以南傳龍樹菩薩佛使比丘一夜賢者經為藍本,不通達空性者被世間吞噬,通達空性者解脫自在。提婆達多品故意把代表佛陀極終面向智慧的文殊菩薩來代表,然後龍女成佛。這就是梵劇的奧妙。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更妙。諸阿含經,不管南北傳的都有流傳一個故事,就是商人羅剎國的海難。這個故事在古阿含經非常古老。諸阿含經都說佛陀最高教義是空無相無願三三味,有說四梵主。catuh brahmavihara. 有說佛陀轉輪聖王本生。觀音菩薩就是佛陀大悲無量無盡義的極終面向。說的比阿含經更加廣深。經集suttanipata談到佛陀教導經歷恐怖的森林比丘修慈心觀,普門品就是極終面向的慈心觀。今天緬甸大和尚面對西方媒體抹黑攻擊,最多只會說慈心觀,他們不懂妙音菩薩妙音和觀音菩薩無畏精神。
法華經從地湧出品,不就是極終面向說地神作證嗎?古阿含經都流傳這個故事,說惡魔對成正覺的佛陀挑釁鬧事,地神出來做證。那是歷史面向的說法,可是極終面向說第一義不就是法華經嗎?大乘經這種例子根本無需贅述。華嚴經世主妙嚴品也是這樣的說長阿含大集會經。
這種不學無術的偽學者,根本不是像龍樹提婆無著世親那樣的古阿含師,誤以為佛教只有聲聞闢支佛道。古印度是三乘說。鍵陀羅手稿的確流傳三乘經,古般若經,阿含經,和辟支佛道的犀牛角經。
你還是先把雜阿含經須深經搞清楚,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慧解脫阿羅漢才是原始佛教的主流。慧解脫的行者,就是菩薩乘的大本營。
學人家秀雜阿含井水比喻經來毀謗大乘佛法,哎,這就是巴利原教旨主義者的最大盲點。
我就用現代語言比喻龍井虎跑泉。文人墨客吹牛說龍井必然虎跑泉。吹的好像只有虎跑泉水為正宗,可是好事之徒連虎跑都沒去過親自喝過,又如何排斥西藏冰川水或現代科技自來水?現代的西湖也必然經歷過污染,有沒有細菌都不知道,科技自來水還是洞察自來水科技的科學技術(就是模擬自然現象緣起法),科技處理的自來水衛生,沒有味道,非常可靠,喝自來水比古人喝河水井水更好,難道就不是龍井茶?
迷信。
金庸的文學成就根本就不是這些像史念啦,亂七八糟台獨學者可以比的,他老是從阿含經認識大乘經,皈依般若經。
彌陀淨土,靈山淨土,維摩人間淨土,般若妙喜淨土,都是淨土法門,阿含經也有法鏡經,有輪王淨土。阿含部不是信奉只有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是不入歷史的過去諸佛。叫他把經書讀好,基本四阿含五尼柯耶都沒搞清。
埋炸彈?你自己糊塗,應該說阿含尼柯耶有無數大乘經的伏筆。說金庸?金庸是文學大師,可是人家最推崇般若經。俠客行的末篇大談中觀,獨孤九劍不就是大乘中觀學派破而不立?只看金庸卻不懂一行禪師,真水皮。金庸還寫論說大乘廣五蘊論,做人不要孤陋寡聞。
裝模作樣的stupid Pali fundamentalists,好比那些假裝古人,穿漢服到西湖虎跑泉喝龍井吹牛最正宗。這就是他們對井水比喻經的認知。
可是現代人某些方面不具備古人的優勢,譬如杭州大城市化工業化你能保證現代虎跑泉和古代虎跑泉一模一樣?如果堅持這樣,佛法只不過是古人小資產階級的玩意了。
現代國家提升經濟,用科技改善大眾自來水,確保水質清澈無味,衛生安全,全杭州能飲用,這就比古代進步多了。把龍井茶品質保證標準化,還有其他地方如四川的綠茶,價格比龍井經濟,品質往往有過之而無不及。蠢人才不明就理迷信。
建議你先閱讀大前研究一低智商社會,搞好心態再來讀大乘經。
https://www.amazon.cn/dp/B003HGHRBY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65518
//June Sbh
Larry Koh
Yaw Yung Chiam:
因為Larry Koh 犯上巴利原教旨主義者最大毛病,鸚鵡學舌,不明就理。空,無我,無無所就是般若經大談的空性,法性,中道佛性。這個都不懂還好意思吹自己是南傳佛教。
現在要拷打這個假貨是真懂還是假裝懂。如果不懂三法印,諸法無我,不懂緣起性空,那麼你們如何去理解巴利增支部說的心性本來清淨?所以如果通達般若經,緣起性空,就會正信無我如來藏。
無我無我所,你真的懂?如果懂何必迷信南傳赤銅碟部的我空法有阿毗達摩。真的懂就必須皈依中國佛教三論師,摧外道,折毗曇。要折毗曇。
再來了,如果你說三法印,要迷信巴利經不肯正信漢議雜阿含,雜阿含,大智度論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不是巴利一卻都苦,是啊,樹木花草石頭都苦嗎?幸好大乘古阿含師無著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說四法印,把苦加入,給你們圓臉面。其實苦,無常是世俗諦。聽明白了嗎。
//June Sbh
Larry Koh
Yaw Yung Chiam :
這個牛吹的更爛,南傳菩薩道不正宗,北傳菩薩道般若經,攝大乘論才是正宗菩薩道。契合空無相無願三三味,說十地波羅蜜,境行果廣深。南傳菩薩道只不過是兒童教育,非正八旗軍,是包衣出身,我在南傳菩薩道評破他們,他們無法答辯,啞口無言。
可能是一或多人的圖像
//Larry Koh
June Sbh 看完了YYC的言論,在下只有一個結論::
他該吃腦殘片了!!
//June Sbh
Larry Koh
Yaw Yung Chiam
【2020菩萨道网络佛教论文】法子长老 - 南傳原始佛教菩薩道綱目與特點
YOUTUBELarry Koh
//June Sbh 真正最貼近佛陀正法的上座部佛法不是南傳菩薩道,是走森林派的那群比丘,嚴持戒律日中一食精近襌定等。錫蘭也有、泰國、緬甸也有.
南傳菩薩道者也可以去問問帕奧襌師。我個人不是親近南傳菩薩道者,非常明顯的那是大乘思想興起後的產物!!!
//Larry Koh
請YYC好好的從阿含部看起吧....
說出一堆文字,根本就犯了自已的文字障好吧??!!
//Larry Koh
June Sbh 大德,
您看見一位大乘人的「文字障」了沒有?? 此位患者就是YCC!!!
//June Sbh
Larry Koh
YYC思維清晰,見識廣且透徹,別以為大乘行者都只會盲信,南傳如你道聽途說的多的是。
//Larry Koh
June Sbh 建議您儘快遠離吃腦○片的問題者。
//Larry Koh
請YYC將17部派中有那一部派自稱自己是大乘(Mahayana)的證據找出來!!!
就這樣子!! OK...請他說出來!!
//Larry Koh
YYC: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就妙了,說龍女成佛,這不就是用極終面向說八不嗎?
->請他把方等、方廣方面[法華經]給找出來有無「提婆達多品」?
//Larry Koh
世親及無著所創立的瑜伽行派不是別的,就是「說一切有部」阿毗達磨和大乘思想(方等、方廣法門)融合的結果。
大乘瑜伽行派已是「大乘」,然該派的學論卻是從「說一切有部」那兒「幹」來的再加上蘊釀中的大乘思想的結合搖身一變出來的。
//Larry Koh
小時不讀書,長大變支支。我鄙視你這種人。
無著世親是北方說一起有部?…… 查看更多
世亲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WIKIPEDIA.ORG
//Larry Koh
金庸有推祟般若嗎??哈,那只是拿來寫武俠小說的元素吧...
金庸推祟阿含部的故事如下:
//Larry Koh
提婆達多品故意把代表佛陀極終面向智慧的文殊菩薩來代表,然後龍女成佛。這就是梵劇的奧妙。
->依據<本生經.大菩提乘>經文來看,龍女要成佛,得先轉世得人身後,且必須是男性身,過來呢再努力完成四襌八定成就、嚴持聖戒清淨直至證向阿羅漢果時,再得佛陀【授記】方能100%走向成佛!!…… 查看更多
//Larry Koh
金庸還寫論說大乘廣五蘊論,做人不要孤陋寡聞。
-->能否請YYC請出金庸所論說的大作給大眾看一下??? 我是沒聽說過,也沒找到!!! 先感謝YYC了。
//Larry Koh
June Sbh 哈哈...色蘊本來就是阿含經的基本功..
金庸看完大乘經典就被七識、八識搞昏頭了,最終回來阿含經才搞清楚六根、六識、六塵才是根本..才是真正的佛法。大乘講七識、八識才是大問題,大麻煩啊!!!
//Larry Koh
這位斯里蘭卡的羅侯羅上座大師曾說「當有些大乘信徒或學者談到“以信為首”,“信為道元功德母”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忽略了此“信”的真正含義是“正信”、“當以正信為主”、“正信為本”,而非“盲信”。」
而且這位大師羅睺羅還說什麼??? YYC,您知道嗎???
//周善為
Larry Koh 轉至此處請問,依您所學,如何滅五受蘊?遠離什麼?不起什麼?
//周善為
Larry Koh 您說「不是在下否定不生不滅觀! 是佛陀生前已否定之!!」
請提出明確經證,世尊在哪一品經文中否定不生不滅觀?
//Larry Koh
周善為 「不生不滅...」等語並不是大乘佛教才開始有的。早在《奧義書》時代,如Amrta Bindu Upanishad,說道::「是諸法真實相,不生不滅…無苦所繫者,無求道者,亦無解脫者」。
誠您所知,佛陀是當時婆羅門教最強大的反動者,衪不可能同意奧義書的法義!
而大乘教典呢? 閣下對比一下《般若經》與其同時期的印度教吠壇多的內容,就可看出這兩者實際是同樣的體系:
《般若心經》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無苦集滅道…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奧義書》,Amrta Bindu Upanishad,說道,「 是諸法真實相,不生不滅…無苦所繫者,無求道者,亦無解脫者」。
~~~~~~~~~~~~~~~~~~~~~~~
《般若經》說「無二無別、了不可得」,為「無分別智」;
《奧義書》,如Maitrayaniya Upanishad,說道,「無分別智,見一切法,無有少分分別」。
有看見大乘教典與外道教義是同卵雙胞胎吧????!!!!
//周善為
Larry Koh 所以在一切佛經中,您並沒有世尊否定不生不滅觀的證據。
您的主張是,世尊反對婆羅門教義的不生不滅觀,所以佛教教義必然反對不生不滅觀。
但是,《雜阿含262闡陀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以《雜阿含262闡陀經》為證,有無二邊,即生滅二邊,則顯然世尊的教法是主張非有非無,不生不滅的。
//Larry Koh
周善為 您的主張是,世尊反對婆羅門教義的不生不滅觀,所以佛教教義必然反對不生不滅觀。
-->您是錯解的。佛陀對於「涅槃」以上的境界是不談的!!! 大乘佛教所談的「空性」是不生不滅的..
空性=涅槃嗎??? 這部份佛陀未曾回答也不能回答!!
在最早期的聖典中有外道問佛陀涅槃是啥?? 佛陀非常簡單的回答「猶如火消失了...,沒去那個方向!」
再往上的問題衪一槪不回答!!! 這是真實的佛陀。大乘經典那位佛陀會回答涅槃以上的問題??!!! 已經是屬「無記」了還能回答且能造出如此大數量的經典???!!!
//周善為
Larry Koh 請針對本人提出的經證回答,如下。
《雜阿含262闡陀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以《雜阿含262闡陀經》為證,有無二邊,即生滅二邊,則顯然世尊的教法是主張非有非無,不生不滅的。
且接下來的經文是:「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Larry Koh
以《雜阿含262闡陀經》為證,有無二邊,即生滅二邊,則顯然世尊的教法是主張非有非無,不生不滅的
-->中道不在生、滅二邊,中道並非不生不滅;
中道亦非落入斷、常見二邊...中道不落入戒禁取見,因戒禁取見落入斷、常、鬆、緊...等二邊。
而不生不滅呢? 既然「不生」,何來有「滅」..既然無「滅」了,何來有「不滅] ????
「不生不滅」不入二邊,亦非中道!!!
佛陀來了人間即是「有生」,佛陀般涅槃後就「不生不滅」了嗎?? 錯!!! 因為衪曾無數次「生」..而般涅槃後即已入「滅」...涅槃後即不再有「生」..
//周善為
Larry Koh 而不生不滅呢? 既然「不生」,何來有「滅」..既然無「滅」了,何來有「不滅] ????
====
您答,”既然「不生」,何來有「滅」”。
您這就是承認「不生不滅」是世尊的「中道」教旨了。
//周善為
Larry Koh 「不生不滅」不入二邊,亦非中道!!!
====
但《雜阿含262闡陀經》明明白白的說:「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現在您卻主張「不入二邊,亦非中道」。那麼請問,「離於二邊」不是「中道」,是什麼?
//周善為
Larry Koh 佛陀來了人間即是「有生」,佛陀般涅槃後就「不生不滅」了嗎?? 錯!!! 因為衪曾無數次「生」..而般涅槃後即已入「滅」...涅槃後即不再有「生」..
=====
上面《雜阿含262闡陀經》接下來的經文是:「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故知,闡陀當時即已證得阿羅漢果,而闡陀當時並未入般涅槃,並未入滅啊!
同理,佛陀名號之一既然是阿羅漢,當然已離生滅、有無二邊,何須入般涅槃後,始不再有「生」?而您說「佛陀來了人間即是「有生」」,豈不是「謗阿羅漢身遭後有」?
//Larry Koh
周善為 您答,”既然「不生」,何來有「滅」”。
您這就是承認「不生不滅」是世尊的「中道」教旨了。
現在您卻主張「不入二邊,亦非中道」。
那麼請問,「離於二邊」不是「中道」,
-->「不生不滅」非聲聞聖法裏的法語。原始聖典中沒有不生不滅之記載!!!
不入二邊,說於中道是用於世間修行,走出世間。而「不生不滅」是早用於外道「梵」哲思的闡述!!
世間必有「生」,且必有「滅」。不生就不會來世間。不來世間就沒有「滅」
佛陀的聲聞法用於世間修行走向出世間..出世間即證涅槃,談涅槃之後的事是「無記」!
重點是阿含部、尼柯耶裏的佛陀沒有說不生不滅就是中道! 因中道就是在「世間」修行用的..
「不生不滅」不能用於世間法!
//周善為
Larry Koh 您所說的原始聖典沒說不生不滅,也沒說佛教修行首重離相嗎?不離相,您如何降服五蓋?如何勤修襌定、四念住?如何逐漸得慧觀?著相修行,您如何能夠遠離五蘊,乃至滅五蘊?
//Larry Koh
周善為 您所說的原始聖典沒說不生不滅,也沒說佛教修行首重離相嗎?
-->您的認知是不正確的。佛教修行是戒->定->慧。…… 查看更多
//Larry Koh
June Sbh 正統婆羅門的二元論?? 老早就消失了..商羯羅之輩老早就用不二論論敗大乘,這是歷史事實了..
薩古魯的哲學難道不是「不二一元」嗎?? 您開什麼玩笑::…… 查看更多
//Larry Koh
June Sbh 四吠陀二十瑜伽奧義書之一的Amritabindu Upanishad裏面早就(改良)講了「 是諸法真實相,【不生不滅】…無苦所繫者,無求道者,亦無解脫者」
這不就是大乘經典裏的經文嘛!!! 同卵雙胞胎耶!!!
//Larry Koh
June Sbh 哈哈...您別繞那麼遠! 說穿了梵我自性見就是「梵我一如」啦!! 您只是不敢提「梵我不二」!! 什麼狗屎梵我二元論...看來全世界只有您在抱老婆羅門!
吠檀多學派已是目前影響力最大的主流..全世界所有的附吠檀多學派的「大師」都是走「梵我一如」的法說。楊定一是、奇蹟課程也是、薩古魯更別說了,他是! 還有那位和成企業的小少東叫「靈源始無」的...全都是梵我不二的擁抱者。
//Larry Koh
Gaudapada-karika characterizes Brahman-Atman Absolute with the concept of "Ajātivāda".
這位喬荼波陀大師他的著作闡明”梵,宇宙的真如法性,與眾生的自性”不一亦不異“,那即是無生論的核心概念。
//Larry Koh
Gaudapada states that Brahman never arises, is never born, is never unborn, it rests in itself:
他提示說,梵未曾生,本就“無生“,祂安住於(涅槃)中。
//Larry Koh
When the mind does not lie low, and is not again tossed about, then that being without movement, and not presenting any appearance, culminates into Brahman.
當思維大海不平靜時,然後複又風平浪靜,那個不動的”being,實存”,沒有顯像與面貌,祂的終結即真如法性梵!
//Larry Koh
Resting in itself, calm, with Nirvana, indescribable, highest happiness, unborn and one with the unborn knowable, omniscient they say.
梵安住於涅槃,寂靜,離言絕字,極樂,本無生,是一切眾生的般若,解脫自在...聖人都如此說!
//Larry Koh
No creature whatever is born, no origination of it exists or takes place. This is that highest truth where nothing whatever is born.
從來沒有眾生被生,沒有緣起那回事在浮現,祂嘛是最高的般若實相,一切法不生(亦不滅)!
//Larry Koh
周善為 https://kknews.cc/zh-tw/fo/oyx94gp.html
佛教與婆羅門教的理論鬥爭
KKNEWS.CC
//Larry Koh
June Sbh 好好努力跟上時代吧..緊握的大乘不放是屬不智!!
龍樹的著作裏所漏出的馬尾已被抓出來了啦,我給您hint..
//Calvin Kuan
原来Larry Koh又是个伪南传,还是个烂得不敢直接跟Yaw Yung Chiam师兄辩论的烂货色啊??!😲
之前看牠说得有理有据,没想到说没多少,烂货色的底牌就秀出来了。
说到底,就又是一个跟神棍Wee Ooi Yang一样的伪南传。
//Calvin Kuan
致Larry Koh
Yaw Yung Chiam师兄说:不二如果當成一元論就墮入自性見。不是佛法緣起無自性空的不二論。…… 查看更多
//Calvin Kuan
致Larry Koh
Yaw Yung Chiam师兄说:這個Larry Koh,專挑網上偽學來臨戰磨槍,這些網上偽學就是雞排妹現象,沒有深度。史念這個垃圾就是一個偽學雞排妹。…… 查看更多
//Calvin Kuan
致Larry Koh
Yaw Yung Chiam师兄表示:蠢人,犯上了跪舔洋大人學派的毛病,我說懂龍樹學的人不會在印度拿資料,因為學者用漢藏文獻,印度的失傳太多,這個雞排哥Larry Koh 又馬上搬出西藏龍樹文獻來吹皮,這個就是犯賤。西方洋人研究中觀學,多用藏地文獻,可是藏地中觀除了月稱論師和格魯派的觀點,洋人對早期中觀學充滿盲點,因為他們沒有見識過漢譯的大智度論,十二門論,這些都不在藏傳佛教裡面。連達賴喇嘛都糊塗透頂沒讀過大智度論,十二門論。漢譯的提婆百論短小精悍充滿戰鬥力,提婆論師用最凌厲…… 查看更多
//周善為
南傳《清淨道論》問疑之一
《清淨道論》曰:「學此論者,皆名瑜伽者。」
瑜伽義通一切乘,則覺音造此論時,豈有自外於大乘,或謂大乘非佛說之意?
《清淨道論》覺音造 葉均譯
(四界差別的功德)373頁
勤於四界差別的比丘,洞察空性,滅有情想。因他滅了有情之想,不會去分別猛獸、夜叉、羅剎等,克服恐怖,克制不樂與樂,不於善惡取捨,成大慧者,得至究竟不死(的涅槃)或來世而至善趣。有慧的【瑜伽者】,當常修習──這有大威力的四界差別,那也是勝師子的游戲。這是修習四界差別的解釋。
【瑜伽】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瑜伽師地論釋》解釋「瑜伽」之詞義,謂一切乘之境、行、果等諸法,並有方便善巧相應之義,故稱為瑜伽。
【瑜伽】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Yoga,一作瑜誐。男聲呼曰瑜伽,女聲呼曰瑜祇Yogin,與物相應之義。唯識述記二本曰:「言瑜伽者,名為相應,此有五義,故不別翻:一與境相應,不違一切法自性故。二與行相應,謂定慧等行相應也。三與理相應,安非安立二諦理也。四與果相應,能得無上菩提果也。五得果既圓,利生救物,赴機應感,藥病相應也。」
按:瑜伽一詞,屬大乘術語,阿含諸經皆無。清淨道論用此詞彙,不能排除自認大乘。
《清淨道論》之中,處處宣稱,學此論者,名瑜伽者。而瑜伽相應之義,本就通於三乘、一切乘。
是則,覺音造此論時,豈有自外於大乘,或謂大乘非佛說之意?
//Larry Koh
周善為 閣下應多看幾個版本便知道那是譯者的譯法不同:
您的葉均譯本:
是故諸瑜伽者(修行者)應該淨化其不清淨的戒,不對有疑惑的事物而採取行動,並應除其疑惑。這樣他將得到安樂。這是清淨等三種。
而果儒的版本:
襌修者應淨化不清淨的戒,避免有疑惑的事.....
若閣下對這字眼有問題者,可以去請教巴利文專家。
//周善為 Larry Koh
您的意思是說,葉均沒有看到「Yoga」一詞,便自作主張將之翻成「瑜伽」?
//Larry Koh
周善為 那您知道巴利文原文嗎?? 巴利文原文是Yoga嗎?
//周善為
Larry Koh 這個您要問葉均吧?
//周善為
南傳《清淨道論》問疑之二
《清淨道論》旨在自性慧體,同於大乘,則覺音造此論時,豈有自外於大乘,或謂大乘非佛說之意?
《梵網經 卷一》
若佛子!忍心者,有無相【慧體】性,一切空空忍、一切處忍,名無生行忍,一切處得名如苦忍。
《漸備一切智德經 卷一》
清淨行業,而諦莊嚴一切法界,又救眾生之所惑亂,以致法身至聖【慧體】,具足諸佛本所志願,其身所行,皆越世俗,普過世間無益之業,嚴飾清淨,度世之法。
《佛說如來興顯經 卷一》
法身【慧體】,究竟無相;法度無極,遊于法界,無有二行,玄曠無限為最正覺,其等如稱則超度行,無有陰蓋解脫之門。
《信力入印法門經 卷三》
有言入非智慧斷煩惱非不智慧斷煩惱者,所謂【智慧體】即煩惱體。
《大方等大集經 卷三十》
若法定根所攝,是慧所觀,是【慧體】性,內自照了,不從他知,自住正行,是名慧根。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 卷四》
諦觀法智所知、了見法義無邊、聖性能見【自性慧體】,名見法眼。觀照寂滅覺了寂靜,性同法界法性無體,覺即真淨無覺實際,了了見性名見佛眼。
《清淨道論》覺音造 葉均譯
第十八說見清淨品 587頁
【慧體】之一──見清淨
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智見清淨的五清淨是【慧的體】。
第二十一說行道智見清淨品 639頁
【慧體】之四──行道智見清淨
然而把握生滅破除相續之時,則依【如實的自性】而現起無常相。
憶念數數之逼惱除去四威儀之時,則依【如實的自性】而現起苦相。
分別種種界除去堅實之時,則依【如實的自性】而現起無我相。
③(決定解脫的差別)
(一) 如果行捨(智)是思惟諸行為無常之後(以種姓)而出起,則(此道)為由無相解脫而解脫。若思惟為苦之後而出起,則為由無願解脫而解脫。若思惟為無我之後而出起,則為由空解脫而解脫。這是以【自性】而得(道之)名。
第二十二說智見清淨品 672頁
【慧體】之五──智見清淨
(二)智見清淨的威力
現在是為知這四智的智見清淨的威力:
(1) 圓滿菩提分的狀態,
(2) 出起與力的結合,
(3) 斷那應斷的諸法,
(4) 於現觀之時所說的遍知等的作用,此等一切都應依它們的【自性】而知解。
《佛法與不二論》南傳菩提比丘著 梁國雄居士譯
從上座部傳統的角度看,任何尋求自我的舉動,無論是【常我】或是一個【絕對的、普遍的我】,都應被視為妄想(delusion)而加以駁斥,或被視為是一種形而上學的錯誤,產生於沒有適當地瞭解具體經驗的本性。
《中觀論頌講記-觀如來品第二十二》 釋印順作
http://yinshun-edu.org.tw/en/book/export/html/1148
這樣,後期的大乘佛教,以生佛平等的如來藏、如來界、如來性為【所依體】,說明流轉還滅,說明一切。這樣的如來,抹上一些性空的色彩,而事實上,與神我論的如來合流。外道梵我論者,所說的如來,也是眾生的【實體】,宇宙的【本體】。所以,中期佛教的性空學者,與梵我論的所以能涇渭分流,差別點就在勝義諦中觀察外道的實我性不可得,達到一切法性空寂;空寂離言,決不把他看做萬有【實體】。轉向世俗邊,明如來沒有【自體】,唯是緣起的假名。此假名,也決不想像為如如不變的【實體】。只因為一分學者,不得性空的中道義,所以又走上梵我論的老家了。【自性】見是眾生的生死根本,是多麼強有力呀!
=====
綜上可知,《清淨道論》宗旨,直指自性慧體,同於大乘,則覺音造此論時,豈有自外於大乘,或謂大乘非佛說之意?
釋印順等,誹謗大乘非佛所說,卻與南傳上座部道場合流,又是甚麼道理?
擁抱《清淨道論》的自性慧體,同時誹謗大乘教法的自性慧體,而無任何解釋,豈非無明作祟?
//Larry Koh
周善為 印順老和尚已清楚解釋完畢。是閣下的觀念不正確..
如來性為【所依體】::
[1]《佛說如來興顯經 卷一》「法身【慧體】」
--<此慧體就是指「法身」...即印順所說的「所依體」
覺音所意不是指法身! 是指趣向慧解脫之法住智體
[2]《漸備一切智德經 卷一》
清淨行業,而諦莊嚴一切法界,又救眾生之所惑亂,以致法身至聖【慧體】
-->同上,此慧體是指「法身」,法身就是「所依體」
[3]《信力入印法門經 卷三》
有言入非智慧斷煩惱非不智慧斷煩惱者,所謂【智慧體】即煩惱體
-->宣說「不二」,智慧即煩惱,煩惱即智慧,一旦開悟,即見佛性法身。一樣,此智慧體=煩惱體=法身=所依體
《梵網經 卷一》
若佛子!忍心者,有無相【慧體】性
-->更正::「無相慧」體性....,此體性俱足無相慧。此「體」即是法身,即是佛性
~~~~~~~~~~~~~~~~~~~~~~
清淨道論之「慧體」::
明如來沒有【自體】唯是緣起的假名。此假名,也決不想像為如如不變的【實體】,此假名即是「自性慧體」
//周善為
Larry Koh 法身,就是涅槃,就是般若理體。
//周善為
南傳《清淨道論》問疑之三
覺音造此論時,既無誹謗大乘之意,且其主旨自性慧體,同於大乘,則依止《清淨道論》的南傳上座部道場,又豈可自稱原始佛教,並謂大乘非佛所說?
佛臨走前說【教有真偽 始從今日 當依經教 不依於人】
現今末法 問題論述 就是有這種問題
所以只能【依佛教戒律 當依經教 不依於人】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七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
如是應知,教有真偽,始從今日【當依經教 不依於人】。
【云何依教 不依於人】?
若苾芻來作如是語:
『具壽!我從如來 親聞是語,聞已憶持,說斯經典 說此律教,真是佛語。』
此苾芻 聞彼說時,不應勸讚 亦勿毀訾,
應聽其語 善持文句,【當歸住處 檢閱經文 及以律教】。
若彼所說 與經律相違者,應告彼言:
『具壽!汝所說者 非是佛語,是汝惡取,不依經律,當須捨棄。』
(一)近代說『大乘非佛說』本身就是奇怪的說法
佛說大乘 指的是 眾生輪迴性
經文名相 一乘 佛性 如來藏 第一義 勝義諦 法身 菩提 涅槃 中道 如來性
心 真我 道 法性 真如
早在四阿含經就說
菩提 涅槃 勝義 第一義 一乘 中道 法身 心 道 法性 真如
不知四阿含經 說大乘法
妄語『大乘非佛說』連阿含經都毀謗
這種說法人 要怎麼說經 我都懷疑
(二)《四阿含經說 菩提 涅槃 勝義 第一義 一乘 中道 法身 心 道 法性 真如》
---《菩提》---
●雜阿含經卷第十三
自證 得脱 得出 得離 得解脱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佛性 義者。名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於此五欲功德 離貪恚癡 安住正念正智。乘於直道 修習念佛 正向【涅槃】。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即是【涅槃】。言【涅槃】者 即是 如來清淨法身。
---《勝義》---
●雜阿含經卷第十
出家之人 卑下活命 剃髮持鉢 為求【勝義】故。 為度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 究竟苦邊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九
是性寂靜 過諸名相 性是真實 遠離顛倒 性不變異 故稱【真如】 是聖智境 故名【勝義】。
---《第一義》---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三
善解【第一義】 説道無垢穢 慈仁決衆疑 是爲善説道。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
---《一乘》---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謂有【一乘道】 見生諸有邊 演說於正法 安慰苦眾生。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一乘者】名為 佛性。 以是義故。我說一切眾生 悉有佛性。一切眾生 悉有一乘。
---《中道》---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自作自覺 則墮常見。他作他覺 則墮斷見。 義說法說 離此二邊 處於【中道】而說法。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中道者】 名爲佛性 以是義故 佛性常恒 無有變易。
---《法身》---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三
我釋迦文佛 壽命極長。 肉身雖取滅度 【法身存在】。
●佛說不增不減經
第一義諦者 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 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 即是【法身】。
---《心》---
●增壹阿含經卷第五十一(七)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行即為 受其善報 如影隨形。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六
眼耳鼻舌身 及與語意業 皆悉從心起 依止於心王 眼等分別生 及色等境界。
---《道》---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三
善解第一義,說道無垢穢;慈仁決眾疑,是為善說『道』。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道』者 雖無色像可見、稱量可知,而實有用。
---《法性》---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八五二)
如來出世 及不出世。【法性】常住。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
涅槃義者。即是諸佛之【法性】也。
---《真如》---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四
如來從昔夜 覺無上正盡之覺。至于今日夜 於無餘涅槃界 當取滅訖。
於其中間 若如來口有所言說 有所應對者。彼一切是真諦 不虛不離於【如】。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經伽陀卷中
若人不發堅信心 依於般若求解脫 溺輪迴海無出期 處生老死常苦惱
若有信心持般若 解有無性見【真如】是人獲福智有財 速證最上佛菩提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七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
如是應知,教有真偽,始從今日【當依經教 不依於人】。
【云何依教 不依於人】?
若苾芻來作如是語:
『具壽!我從如來 親聞是語,聞已憶持,說斯經典 說此律教,真是佛語。』
此苾芻 聞彼說時,不應勸讚 亦勿毀訾,
應聽其語 善持文句,【當歸住處 檢閱經文 及以律教】。
若彼所說 與經律相違者,應告彼言:
『具壽!汝所說者 非是佛語,是汝惡取,不依經律,當須捨棄。』
(一)近代說『大乘非佛說』本身就是奇怪的說法
佛說大乘 指的是 眾生輪迴性
經文名相 一乘 佛性 如來藏 第一義 勝義諦 法身 菩提 涅槃 中道 如來性
心 真我 道 法性 真如
早在四阿含經就說
菩提 涅槃 勝義 第一義 一乘 中道 法身 心 道 法性 真如
不知四阿含經 說大乘法
妄語『大乘非佛說』連阿含經都毀謗
這種說法人 要怎麼說經 我都懷疑
(二)《四阿含經說 菩提 涅槃 勝義 第一義 一乘 中道 法身 心 道 法性 真如》
---《菩提》---
●雜阿含經卷第十三
自證 得脱 得出 得離 得解脱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佛性 義者。名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於此五欲功德 離貪恚癡 安住正念正智。乘於直道 修習念佛 正向【涅槃】。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即是【涅槃】。言【涅槃】者 即是 如來清淨法身。
以上經證由大乘學人sam提供
//Larry Koh
周善為
[1]
●雜阿含經卷第十三
自證 得脱 得出 得離 得解脱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佛性 義者。名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您自己都很清楚啦大乘走向「成佛」,聲聞走向「慧解脫究竟苦邊」,兩造雖皆用【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終點不同啊!!! 所以,歷史悲劇是大乘因此而譏笑聲聞乘是「小乘」,自此聲聞乘方知自己是「小乘」!!!!???
[2]涅槃亦是如此,同[1],不再多作解釋...結果大乘經典又變造說小乘阿羅漢果之涅槃是「化城」!!!? 這不是很清楚地記載於大乘經嗎?! 我的天啊!!! 佛陀親自教導的僧團成就四果阿羅漢,不敢跟衪們講這成就只是「化城」!!! 哈,這可能嗎?? 若真,早就結集於聖典上啦!!!
[3]早在四阿含經就說菩提 涅槃 勝義 第一義 一乘 中道 法身 心 道 法性 真如
-->早在四阿含前就說這些術語的是婆羅門吠陀教義。大乘思想初啟的毗富羅約在公元前2-3世紀左右出現...阿含第一次結集是在佛入滅後隔年雨安居
//周善為
Larry Koh 請問您,三法印是什麼?
//Larry Koh
周善為 怎麼啦,這是您我都知道的...我的解釋有誤嗎?
//周善為
Larry Koh 麻煩您重誦一遍,三法印的內容。
//Larry Koh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周善為
Larry Koh 不是明明說好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嗎?
所以,同樣的一品經,您看是聲聞道,我看是菩薩道。
//Larry Koh
周善為 大德,這就好像白人走白人的教堂,用白人的聖經; 黑人走黑人的教堂,用黑人專用的聖經的意思,但信仰的卻是同一位上主。🤣😳😭 想想,上主真會如此對待自己的子民嗎??
佛教的問題絕大部份已被全球學者們解開了。原來...各走各的教堂是有其大原因的。大般涅槃經正好可以當個例子來說明...
大乘版大般涅槃經以及南傳版、北傳長阿含/遊行經皆同是記載佛陀生命的最後一段期間的故事,入滅地點也同是「拘屍那國、力士生地」的「莎羅雙樹間」。南北傳原始聖典的故事大同小異,唯獨大乘版「演」出另一套完全不同的戲碼(以法會方式演出)!!!!😲
大乘版<大般涅槃經>,阿難在佛陀最後的生命中「請假」不見了! 無法全程列席參舉佛陀最後一次與「八十億位僧侶」說法的盛會! 大迦葉尊者、阿闍世王及眷屬亦無法出席!
「十方如微塵等諸佛世界諸大菩薩悉來集會,及閻浮提一切大眾亦悉來集。唯除尊者摩訶迦葉(大迦葉尊者)、阿難二眾、阿闍世王及其眷屬。」
這裡清楚點名大迦葉、阿難尊者與阿闍世王三者皆未出席這場大乘法會。而阿難會「請假」的原因是啥呢?? 按大乘版經尾部份佛陀在法會現場說是因為「阿難在娑羅林外,去此大會十二由旬,被六萬四千億魔所嬈亂」。
但是南傳<大般涅槃經>則是記載佛陀與阿難有【一齊共同】遊行至遮波羅廟時,佛陀,面對面地,對阿難再三暗示修得四神足之聖者可延壽住世一劫以上....」。 同樣的經名但卻有不同的故事發展!!!
大乘版在法會中再經由佛陀與菩薩眾的法談中將主軸引領出來;法會後佛陀再命令從魔群中被救回來的阿難尊者受持並廣為大乘版<大般涅槃經>流傳於世! 故可看見大乘版的造經者其精心巧思之設計, 不能不為之嘆服!
南傳版<第四誦品>中,佛陀對阿難等諸比丘宣說「四大教法」,但大乘版卻是宣說了「四依」!
「四依」者,誠您所知,即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在經裏是佛陀對一位婆羅門種姓的小孩童名叫「迦葉菩薩」宣說「四依」,因為聲聞大迦葉尊者不在場!
這位小孩童迦葉菩薩的背景,大乘版卷三如下交待: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本是多羅聚落人也,姓大迦葉,婆羅門種,年在幼稚。這裡被稱為「大迦葉」的迦葉菩薩竟是一位童子!!
非常明顯地,大乘版的安排是將,阿難與大迦葉尊者,這兩位第一次法戒集結之重要人士給「支開」,而有了佛陀確實有主持說此「四依」法但他們兩位卻不在場之口實。如此阿難及大迦葉尊者旣然不在場,即有助於大乘版《大般涅槃經》從菩薩乘的角度「改寫」而發展與托出不同於原始聖典版的判教原則甚至是思想與劇情。
但「四依」依據比利時學者Lamotte之考究,「四依(經)」(catuh- pratisarana-sutra),並不存在於最早期佛教的經律聖典裡(阿含部、相應部、律部)。他指出「四依」真正被體系化地擴充,要直至大乘佛教經論如中觀學派的《中觀論頌》、《大智度論》與《法集名數經》,以及瑜伽行派的《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與《大乘莊嚴論》等才完成「四依」。
另外一位學者胡元玲也指出般若中觀、瑜伽唯識、如來藏等各派對於「四依」均下予不同的解釋。可見「四依」並不是佛陀在世時所曾經親口說過的「法」!
大乘版裏迦葉菩薩順著經文脈絡,進而輾轉與巧妙地把「四依」判教原則引領出來。且在經文中一段佛陀與迦葉菩薩之對談中亦提到聲聞乘經典皆是「魔說」!!! 😲😲😲
所以變成了白人的聖經裏記載說黑人所用的聖經是假的、魔說、邪!!!
以上就是呂凱文教授所說的「典範轉移」...逐漸地,聲聞三藏就從地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全新改寫的大乘三藏。
http://myweb.ncku.edu.tw/....../dn16/dn16-pachow-full/
MYWEB.NCKU.EDU.TW
//周善為
Larry Koh 學佛人不應染著是非人我。
//Larry Koh
周善為 佛陀常常讚歎摧伏邪論、破斥邪說,並反覆以聲聞聖弟子可善破異論作為佛陀入涅槃的條件之一。
比如:『宜應時時摧伏愚癡外道。建立正論。』雜阿含經‧968經、 別譯雜阿含202經、南傳:增支部10集93經
//周善為
Larry Kohl 如《長阿含遊行經》所說之「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以及「四大教法」:不論是「自稱親從佛聞者,自稱親從和合眾僧多聞耆舊聞者,自稱親從持法、持律、持律儀之眾多比丘聞者,自稱親從持法、持律、持律儀之一比丘聞者」,凡所聞法,皆「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此與漢譯《大般涅槃經》所說的「當依四法。何等為四?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完全一致,並無相違啊!
//周善為
Larry Koh 以三法印為例,您的問題就出在,染著文字相的「依語不依義」。因為著相,故不能「於法自熾然,於法自歸依」,不能自見佛性,於是才會捲入是非人我之中。
//周善為
Larry Koh 底下欄位較寬,稍晚再就三法印、四聖諦、十二緣起法,重新解釋,希望您聽了之後,能夠「於法自熾然,於法自歸依」,自見佛性,以免再陷是非人我之中。
//Larry Koh
周善為 《大般涅槃經》所說的「當依四法。何等為四?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大德,閣下應該尚未把大般涅槃經的「四依」部份讀過!!! 是吧?
您把「四依」部份的經文讀完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大乘版大般涅槃經的「四依」其目的就是要藉由佛陀的「宣說」把聲聞僧人及聖法給Bypass掉!!!
在下簡單說明「依法不依人」的部份::
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聲聞。
法性者,即是如來;聲聞者,即是有為。
如來者,即是常住;有為者,即是無常。
即是「法→法性=常住=如來→應依止」、「人→有為=無常=聲聞→不應依止」。
~~~~~~~~~~~~~~~~~~~~~~~~~~
若佛陀般涅槃後信眾要依止誰?? 當然是證果僧人!!! 但此段經文的目的就是要掃掉聲聞僧人!!!
//周善為
Larry Koh 我看不出來大乘「四依」有這樣的意思。
//Larry Koh
周善為 汝果真看不出來??!! (驚!!!)
經文如下: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來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
來。是故如來常住不變。
不依人者即是聲聞。法性者即是如來。聲聞者即是有為。
如來者。即是常住。有為者即是無常。善男子。
若人破戒為利養故。說言如來無常變易。如是之人所不應依。
//周善為
Larry Koh 我之前是沒看過這段經文,但您看了底下我的說明後,就會同意聲聞確實是有為法,確實不可依。
//Larry Koh
周善為 聲聞乘法不可依是大乘佛典教導2000年了...還好是全球佛學學者已經撥開迷霧了,原來上座部佛法才是真正最貼近佛陀生前教導!!我自己也如此認同!!! 也非常欣喜在往前邁進中..
閣下自行努力證佛果吧!! 應該是有機會的..願閣下把「慧體」的定義搞清楚,在沒搞清楚前發了一堆自誤大乘、上座部經文[慧體]的questions, 也真是有您的糊塗!!! 哈哈哈!!!
Good Luck to U & Me!!!
Have A Good Day!!!
//周善為
Larry Koh 您還是沒搞清楚,聲聞人以常執於無常,以我執於無我,完全牴觸了三法印,故曰「聲聞有為」。但無論如何,總是祝福您。
//周善為
(續上)
--《勝義》---
●雜阿含經卷第十
出家之人 卑下活命 剃髮持鉢 為求【勝義】故。 為度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 究竟苦邊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九
是性寂靜 過諸名相 性是真實 遠離顛倒 性不變異 故稱【真如】 是聖智境 故名【勝義】。
---《第一義》---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三
善解【第一義】 説道無垢穢 慈仁決衆疑 是爲善説道。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
---《一乘》---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謂有【一乘道】 見生諸有邊 演說於正法 安慰苦眾生。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一乘者】名為 佛性。 以是義故。我說一切眾生 悉有佛性。一切眾生 悉有一乘。
---《中道》---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自作自覺 則墮常見。他作他覺 則墮斷見。 義說法說 離此二邊 處於【中道】而說法。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中道者】 名爲佛性 以是義故 佛性常恒 無有變易。
---《法身》---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三
我釋迦文佛 壽命極長。 肉身雖取滅度 【法身存在】。
●佛說不增不減經
第一義諦者 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 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 即是【法身】。
---《心》---
●增壹阿含經卷第五十一(七)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行即為 受其善報 如影隨形。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六
眼耳鼻舌身 及與語意業 皆悉從心起 依止於心王 眼等分別生 及色等境界。
---《道》---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三
善解第一義,說道無垢穢;慈仁決眾疑,是為善說『道』。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道』者 雖無色像可見、稱量可知,而實有用。
---《法性》---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八五二)
如來出世 及不出世。【法性】常住。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
涅槃義者。即是諸佛之【法性】也。
---《真如》---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四
如來從昔夜 覺無上正盡之覺。至于今日夜 於無餘涅槃界 當取滅訖。
於其中間 若如來口有所言說 有所應對者。彼一切是真諦 不虛不離於【如】。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經伽陀卷中
若人不發堅信心 依於般若求解脫 溺輪迴海無出期 處生老死常苦惱
若有信心持般若 解有無性見【真如】是人獲福智有財 速證最上佛菩提
大乘非佛說 大概分成
一 經文非佛說
二 如來藏非佛說
在法華經 大涅槃經 都提醒 末法要注意這種人
(一)大乘經文非佛說
●大般涅槃經卷第九
有一闡提 作羅漢像 住於空處 誹謗方等大乘經典
諸凡夫人 見已皆謂 眞阿羅漢 是大菩薩摩訶薩。
(二)大乘如來藏非佛說
●妙法法華經 方便品
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這類謗十二部經 別說是出家人
來世能不能為人都成問題
記得能閃多遠就多遠
《若有謗正法者 不應共住 不應於是人所 諮受聽法》
●大方廣十輪經卷第五
欲得遠離 一切苦者。
應信 如來所説 聲聞 辟支佛乘 悉應依止 摩訶衍。
所説諸法 不應誹謗 隱蔽覆藏 乃至一句一偈
應當諦聽 發正誓願
若有謗正法者 不應共住。
亦不應於是人所 諮受聽法。
若就聽法 以是因縁 常趣阿鼻地獄 受大苦惱。
以上經證由大乘學人sam提供
//Larry Koh
周善為
●雜阿含經卷第十
出家之人 卑下活命 剃髮持鉢 為求【勝義】故。 為度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 究竟苦邊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九
是性寂靜 過諸名相 性是真實 遠離顛倒 性不變異 故稱【真如】 是聖智境 故名【勝義】。
-->阿含「勝義」是精進於慧解脫,完成證果得解脫。
-->大般若經「勝義」=「真如」,何謂真如??? 周先生,您有能力回答的...
而玄奘大師的翻譯為:「夫「真如」者,非二所顯。亦非種種異性所顯。」,這是什麼意思,即「不一亦不界」....這是印度吠壇多學派的哲思核心,不是佛陀所說。
//周善為
Larry Koh 您沒聽過「相似般若」?
//Larry Koh
周善為 相似般若好像是很後頭的襌宗所發展出來的..是不?
//周善為
Larry Koh 相似佛法呢?
//Larry Koh
周善為 那就是「像法」時期...如般若經類
吠陀不二終極論的四大啟示,幾乎就是了..但它是外道。
//周善為
Larry Koh 那麼信大乘的為何不同時也信婆羅門教?
//Larry Koh
周善為 婆羅門教的定是婆羅門種姓,大乘、部派則各種種姓皆有...
//Larry Koh
周善為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三
善解【第一義】 説道無垢穢 慈仁決衆疑 是爲善説道。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
-->長阿含「第一義」=無常、苦、緣起、四聖諦..
-->大般涅槃經[第一義空] =證入「真如」勝義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八五二)
如來出世 及不出世。【法性】常住。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
涅槃義者。即是諸佛之【法性】也。
-->雜阿含(296),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一樣的意思 ,指的是「緣起真理」
-->大般涅槃經諸佛之【法性】,指的是[佛性]..
周先生,關於大般涅槃經,不只大乘有,南傳佛教也有喔!!! 但經文、義、理完全不同!!!
「大乘非佛說」不是沒有道理與原因的...
~~~~~~~~~~~~~~~~~~~~~~~~~~~~~~~~
其它您的文章在下就不再做解釋了,閣下有言論自由,在下尊重閣下的發言。畢竟以大乘的觀點來觀上座部,當然問題是相當大的了!!! 但這是您的問題,也是金庸曾經發生過的問題!!!
呂凱文教授說大乘佛教發展出一套完整的體系,將過去的聲聞乘三藏完全取代,並將聲聞乘徹底掃入歷史塵埃,這種模式稱為「典範轉移」。
//周善為
Larry Koh 我都不談大乘經文,單單只說三法印,您我的認知就南轅北轍,這就足以說明,諸《阿含》中,既有二乘聲聞道,也有大乘菩薩道。
//Larry Koh
or 部派的「三法印」早在大乘佛教未起前就已存在,若認知不同,就表示大乘是在後來擴大其教義罷了。
//馬承先
Larry Koh 你們知道嗎 在印度 大小乘一直 住同寺同一屋簷下 幾百年了 你們知道嗎?佛法傳出印度之後 都是印度以外 之種族在爭鬥大小乘😂😂😂😂😂
//周善為
南傳《清淨道論》問疑之四
此論所修定學四十業處,是否屬於佛教梵行?
《大方等大集經》
爾時,須菩提語不眴菩薩言:「善男子!汝已久修清淨梵行。」
不眴菩薩言:「大德!夫梵行者,非是過去未來現在。若非過去未來現在即是無作,若無作者即名為行;如是行者,名為無生、名為無諍,無有言說及以威儀。
「大德!非眼行故名為梵行,非耳鼻舌身意行故,名為梵行。非色聲香味觸法行故,名為梵行。亦非色受想行識行故,名為梵行。非相非緣、非見非聞、非知非覺。大德!如是等法無去來住,無牽無挽、無有數量、無上無下,是名梵行。」
須菩提言:「善男子!夫梵行者,名八正道。」
不眴菩薩言:「大德!云何八正道名為梵行?若以正見為梵行者,不見諸法名為正見,等見諸法名為正見,不見之見乃名正見。若不見者,云何得名為正見耶?若無正見,云何得名為梵行乎?無有思惟名正思惟。夫思惟者名為顛倒,若顛倒者,云何得言正思惟耶?一切音聲皆悉平等,若善、若惡、若一、若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一切字、若一切聲,是名為響。若是響者,云何得言為正語耶?聲平等者,一切行法皆悉無常,是苦、無我、涅槃寂靜。若能等觀一切諸法如涅槃相,及演說者,是名正語。無身、無身業、無口、無口業、無意、無意業。何以故?【無業處故。若有業處則有我我所,若無我我所則無業果。若如是觀,名為正業】。若為壽命行於邪命,遠離邪命故名正命,若觀是等無我我所,無有眾生、壽命、士夫。如其無者,何故得名為正命耶?於眼識色不生染著,眼識性空,以識性空故眼色亦空,若眼色識空,至意識法亦復如是。若如是觀,是名正命。無有顛倒,斷諸精進名正精進。無精進法、無精進者、無有具足成就精進、無有精進為利益者。若能觀察如是等法,是名正精進。若能等念一切諸法平等如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一切法,陰、入、界等亦復如是。若能觀於如是等法,是名正念。觀一切法皆悉平等無我我所,若能如是平等觀者,是名正定。」
「大德!若能如是觀一切法性平等者,名八正道,是名梵行。非以數故名八正道,非八正道名為梵行,非世道故名為梵行,非著心故名為梵行,非二相故名為梵行,非作相故名為梵行,若見諸法無有住處乃名梵行。」
爾時,不眴菩薩為諸大眾說如是等梵行法時,五百比丘離諸煩惱,得阿羅漢果。須菩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快說是法,如離煩惱阿羅漢人,其所宣說等無有異。」
======
如上舉《大方等大集經》所說,【若有業處則有我我所,若無我我所則無業果。若如是觀,名為正業】。
故知,南傳《清淨道論》所修定學四十業處,不屬佛教梵行。
//周善為
(續上)
華嚴經梵行品
觀察梵行法不可得 即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不由他悟
算是很了義的大乘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 梵行品第十六 80華嚴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
佛子。
一切世界 諸菩薩眾。依如來教 染衣出家。
云何而得 梵行清淨。從菩薩位 逮於無上菩提之道。
法慧菩薩言。
佛子。
菩薩摩訶薩 修梵行時。
應以十法 而為所緣 作意觀察。
所謂
身 身業。
語 語業。
意 意業。
佛 法 僧 戒。
應如是觀。
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若身是梵行者。
當知梵行。
則為非善。則為非法。
則為渾濁。則為臭惡。
則為不淨。則為可厭。
則為違逆。則為雜染。
則為死屍。則為蟲聚。
若身業是梵行者。
梵行則是行住坐臥。左右顧視。屈伸俯仰。
若語是梵行者。
梵行則是音聲風息。胸舌喉吻。吐納抑縱。高低清濁。
若語業是梵行者。
梵行則是 起居問訊。略說廣說。諭說直說。讚說毀說。
安立說。隨俗說。顯了說。
若意是梵行者。
梵行則應是覺是觀。
是分別。是種種分別。
是憶念。是種種憶念。
是思惟。是種種思惟。
是幻術。是眠夢。
若意業是梵行者。
當知梵行則是思想。寒熱飢渴。苦樂憂喜。
若佛是梵行者。
為色是佛耶。
受是佛耶。
想是佛耶。
行是佛耶。
識是佛耶。
為相是佛耶。
好是佛耶。
神通是佛耶。
業行是佛耶。
果報是佛耶。
若法是梵行者。
為寂滅是法耶。
涅槃是法耶。
不生是法耶。
不起是法耶。
不可說是法耶。
無分別是法耶。
無所行是法耶。
不合集是法耶。
若僧是梵行者。
為預流向是僧耶。
預流果是僧耶。
一來向是僧耶。
一來果是僧耶。
不還向是僧耶。
不還果是僧耶。
阿羅漢向是僧耶。
阿羅漢果是僧耶。
三明是僧耶。
六通是僧耶。
若戒是梵行者。
為壇場是戒耶。
問清淨是戒耶。
教威儀是戒耶。
三說羯磨是戒耶。
和尚是戒耶。
阿闍梨是戒耶。
剃髮是戒耶。
著袈裟衣是戒耶。
乞食是戒耶。
正命是戒耶。
如是觀已。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
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業者。無受報者。
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
此中何法 名為梵行。
梵行從何處來。誰之所有。體為是誰。由誰而作。
為是有。為是無。
為是色。為非色。
為是受。為非受。
為是想。為非想。
為是行。為非行。
為是識。為非識。
如是觀察
【梵行法不可得故】。
三世法皆空寂故。
意無取著故。
心無障礙故。
所行無二故。
方便自在故。
受無相法故。
觀無相法故。
知佛法平等故。
具一切佛法故。
如是名為清淨梵行。
復應修習十種法。
何者為十。
所謂。處非處智。過現未來業報智。諸禪解脫三昧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智。
種種界智。一切至處道智。天眼無礙智。宿命無礙智。永斷習氣智。
於如來十力。一一觀察。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諮問。
聞已應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捨離。
思惟諸法 無有休息。
行無上業 不求果報。
了知境界 如幻如夢 如影如響 亦如變化。
若諸菩薩 能與如是觀行相應。
於諸法中 不生二解。
一切佛法 疾得現前。
初發心時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以上經證由大乘學人sam提供
=========
既然【梵行法不可得】,業處亦不可得,故知《清淨道論》教修四十業處非佛法。
(續上)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四》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燄,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此,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
執持因緣實有,遂有世界、眾生、業果三種顛倒相續,輪迴不斷。
故知,南傳《清淨道論》非僅謬執有我我所,更且錯執因緣實有。
//周善為
南傳《清淨道論》問疑之五
此論所修定學四十業處,既非佛教梵行,則此論所修慧學,豈為佛教般若智慧?
《雜阿含464經》南傳無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憍賞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尊者阿難往詣上座上座名者所,詣已,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問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阿難復問上座:「云何諸解脫界?」上座答言:「尊者阿難!若斷界、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脫界。」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云何斷界,……乃至滅界?」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斷一切行,是名斷界;斷除愛欲,是無欲界;一切行滅,是名滅界】。」
=====
【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者,止成於觀,觀成於止,所謂止觀一如,定慧不二。
南傳《清淨道論》所修定學四十業處,既然違背佛教無我觀,即屬邪道法,而非佛教梵行,則此論所修慧學,當然不是佛教般若智慧。
//周善為
(續上)
佛教戒律規範 一般都是與經律相符就聽 不與經律相符就棄捨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七
若苾芻來 作如是語:
具壽!我從如來 親聞是語,聞已憶持,說斯經典 說此律教,真是佛語。
此苾芻 聞彼說時,不應勸讚 亦勿毀訾,應聽其語 善持文句【當歸住處 檢閱經文 及以律教】。
若彼所說 與經律相違者,應告彼言:
具壽!汝所說者 非是佛語 是汝惡取【不依經律,當須捨棄】。
=====
所以參考論述時 應參考經文
與經律相符就聽 不與經律相符就棄捨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八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習空行 滅戲論法】。
作是思惟。
所觀境界 皆悉空無。
能觀之心 亦復非有。
無能所觀 二種差別。
諸法一相 所謂無相。
如是思惟 遣内外相。
不見身心 亦不見法。
次第相續 修學止觀。
【觀】 謂如實見法。
【止】 謂一心不亂。
菩薩如是修觀行已 即得淨戒。
戒清淨故 行亦清淨。
是名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觀行清淨。
以上經證由大乘學人無心是道提供
//周善為
南傳《清淨道論》問疑之六
此論竟含《華嚴經、楞嚴經》大乘旨趣,則南傳上座部道場豈可據此《清淨道論》而詆毀大乘非佛所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九》〈80卷本〉覺林菩薩偈曰: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
汝今於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
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
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
若必其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二》 長水沙門子璿集
物象差異,巨細雖殊,形相既分,必歸指示。
見性若在汝前,便同物像,可指見性如何?
======
《清淨道論》
第十八說見清淨品
慧體之一──見清淨
(三)依經典及譬喻而確定名色
617頁
譬如由於以棍擊鼓而發聲之時,鼓是一物,而聲是另一種。鼓與聲是不相混雜的,於鼓無聲,於聲無鼓。
譬如生盲者和跛子,欲去他方。
生盲者對跛子說:「我能以兩足行其所行,但無眼睛以見高低」。
跛子對生盲者說:「我能以眼睛見其所見,但無足以向前向後」。
生盲者非常滿意,即負跛子於自己的背上。跛者乘於盲者的背上指導他說:「離左邊走右邊,離右邊走左邊」。
這裡生盲者無力,不能依自己的力量單獨而行,而跛子亦無力,不能依自己的力量單獨而行。但他們互相依止,則非不能步行。
《清淨道論》
第十九說度疑清淨品
慧體之二──度疑清淨
626頁
(六)遍知智──法住智
譬如諷誦,不是從阿闍梨之口而入於弟子之口,但不能說不是由於他的諷誦之緣,而於弟子之口起了諷誦。
又如(病者的)使者所飲的咒水並未入於病者的腹中,但不能說不是由於此緣而得治病。
亦如對鏡化妝他的面,並未施於鏡中的面像,但不能說不是由於此緣而得知其化妝。
(譬如從燈點燈)並非從這一盞燈蕊上的燈焰跑走另一盞的燈蕊上面去,但不能說不是由於此緣而生那一燈蕊的燈焰。
======
此論竟含《華嚴經、楞嚴經》大乘旨趣,則南傳上座部道場豈可據此《清淨道論》而詆毀大乘非佛所說?更明確的說,覺音本人就是就是大乘學人,而今日南傳有何根據、有何立場,指稱大乘非佛說?
//周善為
方廣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總為大乘經之通名,別稱則十二部經之第十曰方廣經。
方者以理之方正而名,廣者以言詞之廣博而名。梵語曰毘佛略(Vaipulya,巴Vipula)。
=====
部派佛教的戒律中,即說有方等經,亦即說有大乘經。
● 四分律卷第一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契經 祇夜經 授記經 偈經 句經 因緣經 本生經 善道經 【方等經】 未曾有經 譬喻經 優波提舍經
●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一 宋罽賓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
修多羅 祇夜 受記 伽陀 憂陀那 尼陀那 育多伽婆 本生 【毘富羅】 未曾有 阿婆陀那 憂波提舍
● 根本説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八 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契經 應頌 記別 諷頌 自說 因緣 本事 本生 【方廣】 希有 譬喻 論議。
● 摩訶僧祇律卷第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
修多羅 祇夜 授記 伽陀 憂陀那 如是語 本生 【方廣】 未曾有經。
● 律藏•經分別•巴拉基咖
契經 祇夜經 授記經 偈經 自說經 因緣經 本生經 未曾有經 【方等經】
以上經證由無心是道、sam提供。
//周善為
《雜阿含262經》
佛般泥洹未久。……諸比丘語闡陀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時摩竭魚聞是語已。於世尊所深生敬信。世尊即為說三句法。告言賢首。諸行皆無常。諸法悉無我。寂靜涅槃即證得諸法實相。是名三法印。
大家都知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是名三法印。大家也都同意,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但為什麼不是大家皆「即證得諸法實相」之「寂靜涅槃」,成阿羅漢?
證阿羅漢者,「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故知,離一切有,即盡諸漏。未離有者,諸漏未盡。那麼,於三法印的認知中,如何是離有?如何非離有?
見有一法,即未離有,且不論此法名為何等。或名佛法僧,或名三法印,見有一法,即未離有。或名諸行無常,或名諸法無我,見有一法,即未離有。
以世人執著諸行有常、諸法有我故,世尊乃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汝今若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豈更執謂世尊「有」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若了此意,即是離有,即是親見寂靜涅槃,親見諸法實相。若了此意,汝今即是大乘人也。
《大乘起信論》乃云:「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周善為
Yaw Yung Chiam君表示:
心性本淨其實是他們上座部,就是分別說部的觀點,他們傳承的增支部就有這樣的經文。南傳阿姜馬哈波瓦的禪修經驗就有心性本淨的自述。可是這話如果是中國禪宗講,他們就謾罵不二吠檀陀。
//周善為
如我所知,南傳也有菩薩道,南傳《本生經》就是集錄各種佛波羅密行的事蹟,《增支部》則主張心性本淨,如下所錄。
《增支部》‧一集‧第六彈指品
諸比丘! 心者,是極光淨者,卻為客隨煩惱所雜染,而無聞之異生,不能如實解,故我言無聞之異生不修心。諸比丘! 心者,是極光淨者,能從客隨煩惱得解脫,而有聞之聖弟子能如實解,故我言有聞之聖弟子修心。
//周善為
以上本人對於三法印的解釋,所根據的,即是般若不二觀,且般若貫一切佛經。故知,世尊出世,唯說大乘法、一乘法。
因此,同一品經,大乘人所見唯是大乘法,二乘人所見則是聲聞法。法本無差,因人有別。同時,般若不共外道,吠檀陀文句雖然相似,明眼人決定不致錯會,因為般若離相。
//Larry Koh
周善為 龍樹在<中論>有提到一偈:「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 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
龍樹大師說不依俗諦,則不得第一義...不得涅槃。
俗諦即是指聲聞聖法(四聖諦)。
聲聞法(有為法)若是不應依止,為何八宗共袓的大乘袓師爺開此金口教導弟子得先從俗諦實踐得第一義????
//周善為
Larry Koh 您不知佛法修學必須次第增上,是有方向的嗎?
您不知修學佛法是轉俗諦為真諦,非轉真諦為俗諦嗎?
//Larry Koh
周善為 所以如何修俗諦?? 依該偈言之,龍樹大師教弟子們應從四聖諦(俗諦)著手..聲聞乘法即是走俗諦..不是嗎?
//周善為
Larry Koh 所謂「依」俗諦說法,是「假藉」俗諦二邊妄想,以明真諦不二正見、第一義諦空觀、涅槃中道實相。
//周善為
Larry Koh 般若不二觀之應用,譬如您信南傳上座部為原始佛教,故認大乘非佛所說。
然則請問,當初您又是以何為準,認定南傳教法、止觀禪法等,是佛所說呢?
//Larry Koh
周善為 但佛陀並非以「假藉」二邊妄想而明之,但以中道行之而終得第一義,涅槃。
【「假藉」二邊妄想】非佛陀所教導之世間有為法,請問這是大乘「有為法」嗎?
//周善為
Larry Koh 所以是您自己至今猶未搞清楚何謂妄想邪見。
//Larry Koh
周善為 您問的問題是學者們當初所遇見的世俗問題...不是我認定之,是學者們共同努力而得來的成果。
//Larry Koh
周善為 【「假藉」二邊妄想】這一聽便知是有為法了!! 這可是閣下親口所說。
南傳佛教是以戒律行遠離二邊妄想而行中道....此非邪見啊!! 佛陀如何會教導邪見!??
原來大乘法也是「有為法」啊!!! 大乘法也不應該依止啊!! isn't it?
//周善為
Larry Koh 您還沒答覆,當初您是以何為準,認定南傳教法、止觀禪法等,是佛所說呢?
//Larry Koh
周善為 在下所學極為初淺,可能不能完整回答閣下的問題。當初我所碰到的諸多大乘問題,猶如金庸所遇,爾後在讀完阿含後也,與金庸一樣,心惑然開朗,原來如此。
因為讀大乘後,發覺大乘經典矛盾問題極多,且帶有很多攻擊聲聞乘之經文,非常肯定這絕非佛陀所言!!! <大般涅槃經>四依不正是如此?
我不走止觀,是走四念處!!! 以上報告。
二。人在世間只要證初果即能脫離輪迴...比較容易
大乘菩薩道(不證初果)要生生世世輪迴人間行六道萬行,這機率已不大了,且又要成佛!!!?? 我意思是不但要得人身世世行菩薩道、脫離輪迴、還要證取與佛「無二」的佛果!!! 哈哈...我寧可相信南傳/小部‧本生經‧大菩提乘比較有可能成佛,也不可能去走大乘佛教的「成佛」!!!
//周善為
Larry Koh 您還是沒有理解我的提問,我問的是,拿掉大乘這個參考值,單就南傳本身來說,您是如何認定南傳教法、止觀禪法等,是佛所說?
//Larry Koh
周善為 我只說南傳佛教是「最貼近」佛陀生前的教導,我可沒說南傳上座部佛教是「佛所說」!!!
所以您並沒有很用心的看我的說帖!
//周善為
Larry Koh 那麼,您是如何認定南傳教法最貼近佛當時的教導?
//Larry Koh
周善為 很清楚的因為南傳依然行三十七道品,宣說緣起、四聖諦、無我、無我所,現世沙門果之實踐依然存在....
以上已經相當貼近了。
//Larry Koh
閣下儘量問,在下明天回答。謝謝
我問您的問題要記得回答啊!!!
good night!!
//周善為
Larry Koh 所謂相當貼近,意即您之前已經知道佛陀當初的教法如何,才有相當貼近之說,但這顯然不合理,因為尚未學佛之前,您是不可能知道佛陀當初的教法是如何的。
//Larry Koh
周善為 大德,我認為那是您個人慧力的問題..金庸在大乘裏一頭霧水,接觸到原始佛典後100%認定那就是真理了!!!金庸如是,Larry Koh亦如是!!
但閣下尚未找出清淨道論裏「瑜伽師」的原文巴利文就立即喊冤; 又「慧體」二字前後文亦經意自己糊攏自己...閣下可能比金庸於大乘迷霧中更慘矣!!
再三,大乘是勝義無為法,但閣下解釋龍樹第一義諦後反而大乘法落入佛陀沒有教導過的世間有為不可依法!!! 真是驚人的大乘法啊!!!😲😲
所以,閣下自己要加油了囉!!! 那不會是我的問題!!!
//周善為
Larry Koh 那麼就換個方式請教吧。
請問,您個人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Larry Koh
周善為 閣下最好開個帖,問問大家,問我?! 閣下眼光別這麼淺!!! 宏觀一點!! 這可不是大乘的精神啊!!
您開個帖,在下有能力回答者,知者必答!! 其它有興趣的人必定回應,這才是大乘精神啊!!
Good Day!!
//周善為
Larry Koh 您學佛並無明確的目的?
//馬承先
你們知道嗎 在印度 大小乘一直 住同寺同一屋簷下 幾百年了 你們知道嗎?😂😂😂😂😂 佛法傳出印度之後 都是印度以外 之種族在爭鬥大小乘😂😂😂😂😂
//周善為
馬承先 這個大家都知道,但一般人都不知道為什麼,您知道嗎?
//馬承先
周善為 其實他們知道 只是在為自個信仰 爭個大小對錯😂😂😂😂😂他們不知道的是 從解脫法下手
//周善為
馬承先 大乘人「立處即真」,故不另建立「自己」的道場,若有所謂「自己」的道場,即非大乘行者。
//馬承先
周善為大無所不包不容 小無所不出不入 大小同味 顯密同身 法法無別 理通無礙 即是 佛陀大雄樹下金剛坐
//周善為
如前所述,般若不二觀下,《阿含》諸經之中,三法印所表者,唯是真如佛性、第一義諦空觀、涅槃中道實相。乃至四聖諦、十二緣起法,亦復如是,概述如下。
《雜阿含經·三九五經》
若日月出於世間,眾星亦現,晝夜、半月、一月、時節、歲數、尅數、須臾,悉現世間,長夜明照,出於世間。如是,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說苦聖諦現於世間,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現於世間,不復闇冥,長夜照明,純一智慧現於世間。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汝等苾芻當知有四聖諦。云何為四?所謂苦、集、滅、道聖諦。云何苦聖諦?謂生苦、病苦、老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若略說者,謂五趣蘊苦,是名為苦。云何苦集聖諦?謂喜愛俱行隨處生染,是名為集。云何苦滅聖諦?謂此喜愛俱行隨處生染更受後有,於如是等悉皆除滅棄捨變吐,染愛俱盡證妙涅槃,是名苦滅。云何趣滅道聖諦?謂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是名趣滅道聖諦。
故,所謂苦諦者,即苦果現前;苦集聖諦者,即苦之生因;苦滅聖諦者,即苦滅之因;苦滅道跡聖諦者,即滅苦之法。
換言之,因為苦果現前,而有學佛之機;既了苦滅之因,遂有滅苦之法;既修滅苦之法,當觀苦因不生不集也。
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所示:「喜愛俱行隨處生染,是名為集」者,貪愛即苦之生因。以身語意行,意為先導故,貪為十惡業之始。無貪即無十惡,無貪即無愛染,無貪則苦因不集不生也。
有二者,即有貪,謂能貪之心,併所貪之法,是為二邊。以有二故,悖於般若不二觀。今返觀四諦,總苦、集、滅、道而成者,正是集諦「二邊積集、集起」之意,亦即十二緣起法「緣此有彼、聚集」之意。
如謂「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如謂緣苦聖諦有苦集諦,緣苦集諦有苦滅諦,緣苦滅諦有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純大苦聚生。
證阿羅漢者,「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故知,離一切有,即盡諸漏。未離有者,諸漏未盡。那麼,於四聖諦、十二緣起法的認知中,如何是離有?如何非離有?
見有一法,即未離有,且不論此法名為何等。或名苦聖諦,或名苦集諦,或名無明,或名行,見有一法,即未離有。或名四聖諦,或名緣起法,見有一法,即未離有。
以世人執著有我人、有此彼故,世尊乃曰:有四聖諦,有緣起法。汝今若了人我不二、此彼一如,豈更執謂世尊「有」說四聖諦,「有」說緣起法耶?
若了此意,則「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若了此意,即是離有,即是離貪愛、離染著,即是親見四聖諦、緣起法,親見真如佛性、第一義空、涅槃實際。若了此意,汝今即是大乘人也。
//周善為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三十五》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第二分地獄品第三十九之二
「善現!有菩薩摩訶薩雖曾見佛,若百、若千、若多百千,於彼諸佛及弟子所亦多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而有所得為方便故,不能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乃至布施波羅蜜多。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聞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便從坐起捨眾而去。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輕慢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輕慢佛,既捨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捨諸佛。
善現!今此眾中亦有彼類,聞我宣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心不悅可捨眾而去。
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先世聞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已曾捨去,今世聞說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由宿習力還復捨去。
「善現!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於此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身語及心皆不和合,由斯造作增長愚癡惡慧罪業。
彼由造作增長愚癡惡慧罪業,聞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即便毀謗障礙棄捨。
彼既毀謗障礙棄捨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則為毀謗障礙棄捨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一切相智。
彼由毀謗障礙棄捨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一切相智,即便造作增長能感匱正法業。
彼由造作增長能感匱正法業,墮大地獄。
經歷多歲,若多百歲、若多千歲、若多百千歲、若多俱胝歲、若多百俱胝歲、若多千俱胝歲、若多百千俱胝歲、若多百千俱胝那庾多歲,大地獄中受諸楚毒猛利大苦。
//周善為
Larry Koh
如四聖諦所說,學佛的目的,是為了離苦,離開三界六道。三界六道等,諸苦的成因,即是妄執二邊以為實有。而般若不二觀,則是出離之要,並且不共外道。
學佛不以離苦,不以離開三界六道為目的者,皆因尚以二邊邪見惡覺為樂,故不肯出。殊不知,有二邊者,即有人我、愛憎、苦樂、取捨,即有善惡三途六道輪迴也。
有二邊者,不知般若,名為學佛,實則外道。
何況前面本人已經證成三法印、四聖諦、十二緣起法等,皆為基於般若不二觀所建立之法說,已經證成包含《阿含》在內,般若貫穿一切佛經,一切佛經皆為大乘經!
何況汝今抱持南傳外道邪說惡見,更以婆羅門教奧義書、吠檀陀之說謗於般若!更以「大乘非佛說」謗一切佛經!
//周善為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0523b11] 「善男子!汝問云何為佛性者?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
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
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
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
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
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於我。
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無中道故,不見佛性。
//周善為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三十五》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第二分地獄品第三十九之二
[0188c12]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罪中重者謂五無間,今說第六造作增長壞正法業,與五無間為相似耶?」
[0188c14] 佛言:「舍利子!壞正法業最極麁重,不可以比五無間業。謂彼聞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即便不信誹謗毀呰言:『如是語,非諸如來、應、正等覺之所演說,非法、非律、非大師教,我等於此不應修學。』是謗法人自謗般若波羅蜜多,亦教無量有情毀謗;自壞其身,亦令他壞;自飲毒藥,亦令他飲;自失生天解脫樂果,亦令他失;自持其身足地獄火,亦以他身足地獄火;自不信解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轉教他令不信解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自溺苦海,亦令他溺。
[0188c24] 「舍利子!我於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尚不欲令謗正法者聞其名字,況為彼說!舍利子!謗正法者,我尚不聽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聞其名字,況令眼見!豈許共住?何以故?舍利子!諸有謗毀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彼名壞正法者,墮黑暗類如穢蝸螺,自污污他如潰糞聚。若有信用壞法者言,亦受如前所說大苦。舍利子!諸有破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彼類即是地獄、傍生、餓鬼,決定當受極重猛利無邊大苦,是故智者不應毀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0189a06] 時,舍利子復白佛言:「世尊!何緣但說如是壞正法者墮大地獄、傍生、鬼界長時受苦,而不說彼形貌身量?」
[0189a09] 佛言:「舍利子!止!不應說壞正法者當來所受惡趣形量。何以故?舍利子!若我具說壞正法者當來所受惡趣形量,彼聞驚怖當吐熱血便致命終或近死苦,心頓憂惱如中毒箭,身漸枯悴如逢霜草。恐彼聞說壞正法者當受如是大醜苦身,徒自驚惶喪失身命,我愍彼故,不為汝說壞正法罪形貌身量。」
//周善為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三十五》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第二分地獄品第三十九之二
[0189b03]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造作增長感匱法業,豈不由習惡語業耶?」
[0189b05]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實由串習惡語業故,造作增長感匱法業。於我正法毘奈耶中,當有愚癡諸出家者,彼雖稱我以為大師,而於我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誹謗毀壞。善現當知!若有謗毀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則為謗毀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若有謗毀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則為謗毀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一切相智。若有謗毀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一切相智,則為謗毀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若有謗毀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則為謗毀佛寶、法寶、苾芻僧寶。若有謗毀佛法僧寶,則當謗毀世間正見。若當謗毀世間正見,則當謗毀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當謗毀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當謗毀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如是乃至亦當謗毀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當謗毀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彼由謗毀一切相智,即便攝受無量無數無邊罪業。由彼攝受無量無數無邊罪業,即便攝受一切地獄、傍生、鬼界及人趣中無量無數無邊大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