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俱舍論》簡述辯論要義
格西羅桑堅贊 vs 格西羅桑遠登
一、禮贊文最後四句偈頌來引述作爲提綱
二、描述此偈頌之大意
三、爲何論中需要闡述必要等四法重要性?
四、此論的所詮重點闡述的何等法?
一、禮贊文的最後四句偈頌來引述作爲提綱
(世親論師著,玄奘論師譯)《阿毘達磨俱舍論》曰:
若離擇法定無餘 能滅諸惑勝方便,
由惑世間漂有海 因此傳佛說對法。
二、描述此偈頌之大意
意思是若沒有辨別諸法的智慧,那麼就無法息滅相續中的諸煩惱。因沒斷煩惱定漂流苦海中。故學徒相續中必須生起辨別的智慧。此義是佛說,來自對法七部所述。
「因此傳佛說對法」毗婆薩宗主張(對法七論)是佛陀所說的,然世親論師在此句應用了「傳」字正是表達了自己的立場不同。
另此偈頌中表達了俱舎論的必要等四法。
三、爲何論中需要闡述必要等四法重要性?
必要等四法分別是:一、所詮 二、必要 三、所為之心要 四、關聯。
(一)、所詮:此論中「若離擇法定無餘」法就闡述的是諸法(有漏與無漏的一切法等),為本論的內容。
(二)、必要是:「若離擇法定無餘」偈頌當中闡述了衆生必須要在相續中生起辨
別法之智慧的必要。依靠這種智慧能夠辨別諸法。
(三)、所為之心要:如偈頌中曰:「能滅諸惑勝方便,由惑世間漂有海」,透過辨別的智慧,最終獲得有餘、無餘涅槃,這是所為之必要。「無法息滅諸煩惱,以惑漂泊有海故」是由此偈頌來間接表達所為之心要的。
(四)、關聯:前三法前後皆有不可缺少的交際關聯;如獲得有餘無餘的阿羅漢果位即究竟所爲之必要,它需要依靠暫時相續中生起智慧的必要;相續中不可能平白無故地生起智慧,是必須透過經論中如闡述的所詮方式方能得出正確聞思修慧,進而達到最終的目的。
四、此論的所詮重點闡述何等法?
《界品》和《根品》從總體上建立有漏、無漏法,另屬於總說四諦的性質。
《世間品》講苦諦的內容,《業品》和《隨眠品》講集諦的內容,即有漏的生死流轉因果。
《賢聖品》講滅諦的內容,《智品》和《定品》講道諦的內容。賢聖是無漏果,智是無漏因,定是無漏緣。即無漏的生死還滅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