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我們就應該心心念念嚮往極樂,一心憶念極樂,憶念阿彌陀佛,就是要歸在一個歸宿上。
譬如我們的怙主法王上師,他在著作裡就是這樣發願的,大家都能看到。他三、四歲時就想:我怎樣能把全世界的人帶到極樂世界去?之後不斷地這樣迴向。不是說我們走錯了,我們是很對的。但是目前自己的心跟上師的心相差很遠,最好變成跟上師一樣的心。
我們現在就可以隨學,一旦定了目標,就會想去極樂世界,這跟以前已經有點不一樣了。以前念《普賢行願品》,根本不知道淨土願是什麼位置,現在你起碼能念起來了,心裡會有極樂世界。發心的時候也會想:我為了去極樂世界成佛來利益眾生,現在要聞思修。做完善法之後,還有去極樂世界的願攝持迴向。這一生的修行都可以配在上面。這對你來說是最完美的修行。
原先你是沒有目標的迷茫狀態,不知道該怎麼走, 這怎麼行呢?完成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標、有願力,之後為著這個目標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這樣才能達成。
所以我們原來沒有目標,隨意亂行,是個很糟糕的狀況。
從這裡要反省到:現在樹立目標很好,心裡特別有方向, 而且心很定,做什麼事都歸在這個目標上,不使它散失, 做什麼都是點鐵成金的手段,所有功德都以《普賢行願品》來攝持迴向,而它的歸結點就是“導歸極樂”,往極樂世界上發願。
這樣走並不會影響我們的修行。不要以為現在宣揚了前行、淨土,我的聞思修就徹底完蛋了,很多人就有情緒。
其實沒有任何必要,法王不就定了往生極樂嗎? 難道他失壞了聞思修,失壞了事業嗎?根本不是的。
這樣才知道:原來有一個目標、有一個方向是很歡喜的事,感覺修行特別簡單。
原先是很亂的,東抓一下西抓一下,心裡亂成一團麻。
問他將來怎麼樣,他不知道。
死的時候怎麼樣,根本也不想。現在不想,死亡來臨你怎麼辦?
那時心裡就慌了,好像有好多個方向,有好多個法門,但根本拿不定。平時沒在這上面努力就容易出錯,一出錯就不知要悔恨多少世。
的確如此,大的方向定了,心裡就特別踏實,會一步一步地在這條主線上努力,知道自己在逐漸地接近目標。
比如我們看了法王的《願海心髓》,各條願最終都結歸到往生極樂世界來完成。
譬如隨學釋迦佛,身心毫不疲厭入於三有大城,恒時以利他為裝飾,這也要往生極樂世界才能完成。
自己也會斷定:我先去極樂世界, 去了以後我就實現跟釋迦佛一樣的大願,在濁世乃至虛空界盡之間,一刹那不考慮自己而去利益眾生,這是能夠實際完成的。
所以想在地獄遊戲,首先往生極樂世界。或者時時不離文殊智,成滿普賢行,這也要透過往生極樂世界來完成。
要在未來賢劫諸佛降世時做佛的僕人, 增上法業,也是要通過往生極樂世界來完成。
或者說心中唯有兩個願,一個是聖教興盛,一個是利樂有情,這也要透過往生極樂世界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