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能恰如其分地接受「無自性,但是有」這個觀念非常困難,需要有好的智力、要學習經論、累積福德資糧、淨除罪障,也要做好依師軌理。
雖然困難,但若做到了,既可以淨化煩惱,也可以增長功德。
否則,光講「有」卻同時挾帶了「有自性」,雖然會增長利他心、增長功德,卻無法遮除煩惱;
反之,光講「無自性」卻同時挾帶了「無,雖然」可以多多少少減低貪瞋,然而應該增長的部份,例如悲心等卻無法進步。
事實是「無自性,但是有」,然而這事實無法馬上成為內心真正的概念,我們能做的是:至少先在字面上知道「無自性,但是有」。
如果連字面上的概念都沒有,直接用「尋而不得」的概念,在混淆「無自性與「無」的狀況下思惟「無」,甚至以為自己證得空性,那就大錯特錯了。
應成派對空性的看法是「無自性,但是有」,雖然現階段我們並沒有直接談應成派的見地,只是以佛教共通的看法概略地討論,但一樣要兩面兼顧。
否則,若把「在蘊體之外沒有我」這句話與」完全沒有我混為一談,等於是落入外道的想法。
外道正是因為這種誤解,所以才會主張「在蘊體之外有我」。
對於外道的主張,佛教提出的質疑是:「如果在蘊體之外有我,我與蘊體是不一樣的,那當蘊體改變時,為什麼我也會隨之改變呢?」外道的回答是:「不,我並不會隨之改變,所以我是常法。」
在思辨的過程中,每一個回答都會再引生出另一層問題,而這些問題都很值得進一步深入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