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要知道,怎麼從早到晚時時刻刻修心,之後又要知道歸宿在極樂世界,這兩個要點一定要有。如果這個沒有真正切入到人心,恐怕這麼一天天過下去, 也不過聽聽再聽聽,聽完了又怎樣呢?臨死的時候憑什麼過去?絕對不是憑口頭就能過去的。所以大家要三思。
比如我講到三殊勝,是要大家實行三殊勝,而不是口頭談論三殊勝。為了實行,就需要輔導、討論等引發定解,然後心裡特別珍重三殊勝的法,之後就肯修。那麼在這段時期裡你就著重練習三殊勝,而不是搞別的。
或者講到暇滿,就是要研究我怎麼在心上發展取心要的欲,有一種特別想用人身攝取心要的願望,要發展的就是這個。而且讓它發展得越來越強、越來越大,最終根本不願意浪費一分一秒的時間。像這樣才是修出了心,會遮掉對現世法的耽著。
就像這樣,講暇滿的時候,很密集地在一個地方著力,這時候會有一點濃度,如果法師們再去輔導,又會增加一點濃度。
下面的人再去討論,或者一對一彼此之間多談論。談論以後心會開,心裡善根的量會大,或者容易受到啟發,這樣他又會更加強。
再有講考、講研等, 又去輔助他,他就容易產生定解。或者講完《口授》, 再講《備忘錄》,他就再進一步加強。就像這樣,要三番五次地去加強它。在這段時間裡,心不能散在別的地方,一散掉就沒有很大效果。
譬如講無常,也是在一個階段裡一個接一個地去講它,然後去思維、去串習它。這樣在一個階段裡,心裡會有一種無常感,感覺會很濃,但是一緣別的東西,過了一階段又散掉了。
就像這樣,修行要密集、相續。而且聞思修三環要緊密相扣。那麼作為群體來說,為了保證一定的品質, 必須上中下在一個軌道上進行,否則對大家是很不利的。
暇滿人身非常難得,我們不應該抱有太多的幻想, 應該有一種理智的抉擇,應該算到它是很有限的,非常有限,你能算到越少越好。算了以後自己就會清醒,把時間放在真正的要點上,這樣才不悔此生。所以再三地強調大家要珍視人身,要知道怎麼來善用人身。
根本的整理
淨土班裡很多是老年人,要一心求生極樂世界,所以不能搞得太複雜。主要是法師把前行裡面很重要的基礎結合在淨土上講,作為往生淨土的助緣。
比如多講無常、苦、因果、往生極樂世界的好處、發菩提心等等, 把這些合在淨土的信願上多做講解。如果老年人也像年輕人一樣細緻地學前行,這是不現實的。
因為年紀大了, 沒有精力,心也轉不動,如果聽得很雜,恐怕到時候不好。所以,越老就越要簡單,守住一個阿彌陀佛,一心在這上面用功,一心求生極樂世界。
如果是淨密雙修,也還是要花很大一部分時間用在念佛上才穩當。死馬上到了,這一步走錯了,那全盤都錯了。這特別重要,一定要抓住淨土,什麼都歸結到淨土上面。到老了尤其要簡要,不必再搞很複雜的事情, 不能一聽到好的就去抓,自己要有一個抉擇力,有一個方向,更加要好好把握,這是再再提醒的。
道次第班級的寧瑪派學人,通通以大圓滿前行為主,以道次第為輔。因為教派的緣起有差別,雖然佛法在根本上圓融無違,然而各派的皈依境、修法、儀軌、所趣向處還是有緣起上的差別。
再者,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歸宿。所以就大體而言,道次第班級寧瑪派的學人,全部以前行為主,但是要重點參考《道次第》,很多方面都要結合裡面的相關部分,這一點特別重要。
如果不是學寧瑪派的法,或者目前沒有學習前行的想法,就應當單獨歸在一個班級,專門學《道次第》。彌勒五論班也是以前行為主,彌勒五論為輔。
學人目前最重要的是每一天能夠切實地修行,也就是把八萬四千法門歸在一個修軌裡實修,那就應當學前行法門, 否則就沒有了一生的基礎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