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經.善臂菩薩會》說:「如此布施,若無有力不能學之、不能捨財。是菩薩應如是思惟:『我今當勤加精進,時時漸漸斷除慳貪吝惜之垢。我當勤加精進,時時漸漸學捨財施與,常令我施心增長廣大,乃至生有終不懈怠,心常歡喜。』……善臂!菩薩摩訶薩如是行施,不以為難、以為喜樂,速疾具足檀波羅蜜。」
菩薩應該要把身體、財物與一切受用,完全捨給一切有情,但這件事情又無法馬上做得到,該怎麼辦?
佛陀說,要帶著心力開始練習!
不過,雖然要努力,但也必須量力而為。
例如,菩薩在開始學布施時,就算很想也不可以布施身體。佛陀清楚地規定,在證量未達一定水準之前,不可以布施身體。身體必須捨,但目前不可以捨,因為還沒有到達可以捨的程度。
再以財物為例,若有能力捨,就練習布施一萬元;沒辦法就練習布施一千元;再沒辦法就布施一百元;再不行就布施十元;再不行就布施一元,要這樣去練習。若做不到每天布施一塊錢,那就每個月布施一塊錢;還是做不到的話,就每年布施一元。
若你的現況不允許真正布施財物,至少可以用想的:布施是很好的,吝嗇是不對的。「由於串習的影響,會讓你在下輩子一聽到有布施的機會就很開心,否則,下輩子聽到人家講布施,你恐怕會皺起眉頭說」嘖!
持戒也是如此。
你可以盡力持守菩薩戒;
不行的話就持比丘戒;
再不行就持沙彌戒;
再不行就持居士戒;
再不行就持為期一天的八關齋戒。
如果這樣還是做不到,就選其中一戒守一天,
例如今天不殺生;如果還是做不到,就調整成今天晚上不殺生;
若還是做不到,那就再退一步,改成一小時不殺生;
如果無法做到完全不殺生,那就換成不殺人;
若這樣的誓言你還是無法說出口,就換成不殺比丘。
不只布施與持戒,還有忍辱、精進、靜慮,以及學習經論也都是如此。
帶著心力付諸實踐,至少邁出一小步,慢慢就會進步。
總之,要開始鍛鍊自己。
一旦開始練習,好的習慣就會漸漸養成,而且來世還會做得更順手。
如果連試都不試,或是試了一下就輕言放棄,來世很難有機會繼續進步。
大乘經典的說法對象,大多是見道位以上的菩薩。
但我讀這段經文時,覺得佛陀似乎是特別講給我聽的。
他是一切遍智,所以他知道未來某一時,在達蘭沙拉的某位有情偶爾會感到心力低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做不到,所以就趁著給大菩薩們講經時,抽空講了這一段話。
在這段經文裡,佛陀一再放低標準,然後說:就算起點非常微不足道,也要開始做。只要開始做了,就有機會養成習慣;一旦養成習慣,來世你自然會對這些事情很有好感,就會進一步去努力,慢慢一定會進步。如果你現在因為覺得做不到而完全放棄,來生也就沒有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