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往經常談到這樣的譬喻,一般人要利益眾生,就像把一杯熱水澆到冰河上,一開始融化了一點, 後來連這點熱水也凝結成冰了。又比如親人溺在水裡了,兩個人都去救。一個人沒有方便,很草率地跳進水裡,但是一時之勇畢竟不可靠,自身沒有道力,想救人反而送了命。另一個人找到一艘非常好的船,又堅固又快速,功能齊備,他很快救到了人。去極樂世界就是開回一艘永不破損的船,也就是我們達到不退轉地,之後再回到生死界,就可以有效地利益眾生。
由於這一點,很多大德發願“花開見佛悟無生,回入娑婆度含識”。也就是佛道分兩步來走,第一步是往生極樂世界,得到自身的成就,這一段應以自利為主; 之後再回入娑婆,就以利他為主。所謂的普賢行願也是要到極樂世界才能圓成,否則作為一種願當然不可思議,一念都有很多功德,但實際達成它的確不容易,按照此世的進程,不知道多少時間才能完成。但是到了極樂世界,的確現前就能成滿普賢願王。
最後一句是說,我們放不下親人,這是最大的耽著。這就要想:我死了以後,即使在這個世上馬上轉生為人,也找不到上輩子的親人、朋友、徒眾了。來世又是一番光景,前一場戲已經謝幕,新的戲劇又上演了。
想到這一點,我們要趕緊往生淨土。想救親人必須先去淨土,到了淨土有了天眼通就能看到下面的事,那時想分多少個身、到哪裡去,都沒有一點障礙,這樣才能跟親人會遇,真正幫助到他。否則在輪回裡連自己都保不住,怎麼可能幫助他人呢?輪回像一條川流不息的長河,我們在裡面隨著業流漂轉,不斷往下沖,誰都沒有自在,但是,一生到淨土就從輪回業流裡超出了,來到了出世自在的世界,那時才能真正利益一切人。
我們考慮好了後,就應當時刻銘記在心。時時記得世間不是常住之處,已經抉擇好了,就不再選擇生到娑婆。
經中說:往生者最終在彼刹中圓滿正等覺,法如是 故,凡是往生者,唯是一生所系菩薩。
經上說:凡是往生者最後都會在極樂世界圓滿成佛,法的規律就是如此,凡是往生的人,唯一是一生所系菩薩。也就是一往生就成了最後生,在這個金剛那羅延身上能夠一直不退轉地升進,最終成就佛果,而不隔第二生,這叫做“一生所系”。
兒啊!心中記住此等利益,發願唯修淨土願,唯修 彌陀、觀音聖尊,你應納受。
最後恰美仁波切教導弟子說:孩子啊!你心裡一定要記得這些利益,之後心裡應該發個誓願,我唯一修淨土願。這就是要有決定志,心裡完全定下來,此生最後唯一去極樂世界,我不去其他地方。去極樂世界就等於去一切刹土,完成這一個法就等於完成一切法,因此一心嚮往極樂世界,以此作為自己一生的歸宿,也是成佛的路途。這樣就能完全定得下來。之後,唯一應當修彌陀、觀音聖尊。對於這樣抉擇的前途,你應當領受在心裡。
如果這一點決定了,往後的目標、進程、方式等都是清清楚楚的,自己也就知道該怎麼努力了。只要在這條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那必然不負此生,必然即生超出輪回,必然即生登入不退轉地,必然到了淨土一生成佛。所有解脫、成佛的事都能迅速成滿,所有普賢願海都能現前實現,所以這是一條最光輝的道路。
如是義,於馬年八月八、九二日上下午座間比丘恰 美述說,尊珠江措記錄,第四十二品竟,願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