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外前行的前四個部分叫做“四步退心法”。我們過去在現世法上非常熱衷,心裡想,口裡談,不斷地追求,現在要把這個心全部退下來。
前兩個是要把對現世的耽著全部退下來,後兩個是要把追求來世世間的心全部退下來,退得一乾二淨,這是它的要求。這樣就很清楚了。
譬如在第一年裡修前四個外前行,要達到的修量就是退掉對世間的一切心。意思是你必須有這樣的勇氣,想到:我這一年修後肯定瓦解從前的機制,瓦解掉過去的心態和行為,會換一個人。
你必須得接受這個,首先要知道修行就是粉碎過去的自己。這樣就有目標了。當然這只是先假設來做說明,實際情況會有變化。比如前六個月修前兩個退心法,我們的目標定得很準,就是要退掉對現世的耽著,那麼你的一切心力就全部放在這上面,不能移動,移動了效果不大、特別低,甚至是反效果。
這樣,前行方面我們著重從聞思修進入。我給你傳了什麼,你就聞思修連貫進行。譬如前半年的目標是退掉對現世的耽著,這裡面有它的主體,有它的輔助部分。
主體就是兩個退心法,它又有若干環節。
譬如修暇滿有四個環節,修無常有七個環節,這樣就有十一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分配一定的時間。
而每一個環節的時間又要分配成聞、思、修三階段。也就是首先聽我講, 知道法本上的法義以及嘉維尼固祖師教言的深義,必須把這些聽懂,這就要看書、聽聞,這屬於生起聞慧的階段。
有了聞慧以後就要相應地轉成思慧,這時你要自己下來思維、抉擇。
比如暇滿,閒暇是什麼?圓滿是什麼? 八暇十滿每個的涵義是什麼?為什麼這麼說?在我身上有沒有?暇滿從因門、果門、喻門為什麼說它難得? 等等。這些方面都要通過自己抉擇,斷定它的涵義,這樣你會明確修的所緣以及要達到的心理狀態。
就連一個暇滿,做功夫的時間都要花很多,真正修好它,一個一個細節都要過關。而且是一次性聞思修連環而做的,不是光坐在那兒聽,一點思維和修習都沒有, 這樣是不行的,完全不符合修法的要求。
基於我們底子薄、起步晚,加上內外因緣非常欠缺,所以必須把握當階段的重點,以及怎麼在這上面有條不紊地進行。
每一個大部分裡面也都是先聞、再思、再修。
當然首先是《口授》,從上到下講下來,每一個地方都要清清楚楚,之後要瞭解《備忘錄》裡面指示的修行方法,怎麼切入實修。這兩個實際就是在講晉美朗巴祖師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