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前行的指引,那很可能只是空學一些理論,說的頭頭是道,做起來一無是處。
這上面會出現很多偏差。也就是說,不重視前行往往只是開闢廣大外解。
這不是說論典本身只是一種知識,而是說學人自身不知道怎麼切合在修心上。
沒有要訣的指點,仍然不能獲取密意。而且學得特別多的時候,自己也掌握不了、操作不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缺少口訣的緣故。
雖然為了開解要學很多,但是更為重要的是一定要歸在前行上修。
譬如說我學了很多因果經,就要歸在業果的修要上;學了粗細無常,就要歸在無常的修法上;
學了《入菩薩行》,就要歸在菩提心的修法上;
學了《隨念三寶經》或者各種佛法僧三寶的功德等,就要歸在皈依的修法上;
學《如來藏經》,就要歸在了義的發心上;
學華嚴十玄門,歸在圓頓的修行方式上;
或者看很多傳記,歸在我策發道心,以他為榜樣上面;
看《阿含經》, 要歸在出離道上面等等,要這樣來會歸。
而且,整個體性是小大密三乘圓融的,會歸在一個道上面,而且它是寧瑪三傳心髓的要集,要這樣瞭解。方方面面要知道會歸,不要把所學的教理和實修的要訣分成兩個,這是需要交待的地方。
有的人又會為此產生畏難心理,他怕自己搞不懂。
但我們要有一種遠程的規劃和願力。即使今生沒有全部修到,來世還繼續。而且選擇往生西方淨土,這個是容易辦到的,一往生以後,在阿彌陀佛的加被下,就可以迅速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