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面的低效因素或者無效因素就是“散、懶、軟、短 、窄、淺。”
“散”:就是不能夠在一個重點上努力,心散東散西的。 今天剛剛學了暇滿,明天就聽一個菩提心,後天看一個空性,再後天翻一下大圓滿,再後天打打電子遊戲,看看足球等等。像這樣,就是修到驢年也不會有什麼大的效果。
為了克服散,就要避免一切其他的外緣,也就是要減緣。 世間的緣當然應當全數要減掉。當下能減的儘量減,其中必須減掉三個“電”,一減電視,二減電腦,三減電話。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安,心安了才能專注在所緣上聞思修。
其次,佛法上的緣也一樣要減,否則都跟修法衝突。也就是與此段修法無關的書不看,無關的課不聽,無關的話題不談,一門心思專注在一個重點上, 一期有一期的重點。總而言之要集中火力持續地用功, 心一散就沒有效果。
我們這樣特別注意保護時,才有一點點效果。即使是在佛法上面,你忙東忙西,做了其他的所緣後,心也會馬上分散。心有這個特點,如果持續在一個主題上, 它就會保持熱氣。
就是在佛法上,換了題目也馬上不同, 前面的熱量就散掉了。所以對修法的人來說,座上要修固定的所緣,不能東換西換。
聽也是集中在這裡,思維也是集中在這裡,下至於口裡說的話也是這樣的,看的書也是圍繞修法的中心來看。不允許散到別的地方,否則沒有效果,座上才修到一點,下座很快就散掉了。
大家多數是居士,日常在境界裡很快就失掉了,這就更要注意保護。
但是,很多人在這種狀況下還去看電視、上網、接收各種佛教資訊,好像整天絮絮叨叨談論這些,實際上內心修法的內涵一點也沒有。
像這樣,他的幻想極大,自己儼然是一個“超級成就者”,可以跨在佛祖之上,真正檢查修心的內涵卻少得可憐。
只不過現在人狂妄自大,沒有自知之明,誰都不承認自己差, 實際上應當要知道是很可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