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學習大乘佛法的佛弟子,不能放棄任何一個眾生,但有些眾生真的惡劣至極,該怎麼辦有幫助的教授了。
面對這艱難的挑戰時,「緣起」幾乎可以說是對我最有幫助的教授了。
辯經學院已故的洛桑校長,是一位對教法與西藏事務貢獻極大的人。
幾年前,他被刺殺身亡。兇手是個穿僧服的人,他行凶是為了向聖座嘉瓦仁波切抗議。當時一想到這件事,就覺得這兇手真是壞到不可思議,怎麼有人可以這麼壞那時心裡還想:「若讓我看到他,即使不動手打他,我也不要正眼看他。」我心裡生起非常不喜歡他的感覺。
但在思惟「緣起」的道理後,我的想法有了轉變。
想想看,那個兇手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會有這麼錯誤的想法、會做出如此違背倫常的行為,一定有原因。
他不是天生就是這個樣子,他這輩子剛從娘胎出生時不是這樣,前輩子也不是。
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是很多因緣造成的。他出生的家庭、成長的環境,長大離家之後接觸的社會、朋友,以及直接指導他的師長,都是促成他變成今日模樣的因緣。
是因為身處在上述種種的因緣中,所以他才變成了那個樣子。
如果我也出生在像他那樣的家庭、遇到他遇到的那些朋友,身處在他所身處的環境,值遇他所值遇的老師,那我百分百也會做出跟他一樣的事情。
我與他都沒有所謂「本來的樣子」,雖然從眼前暫時的表象看來,我比他好一點,但「比他好」不是我本來的樣子,如果我遇到了他遇到的因緣,我一定會做出他做的事;我遇到的因緣,如果是他遇到的話,他一定會像我一樣,被歸類在「較好的」這一方,不會做出那麼壞的事。
這樣想過之後,心裡那種不喜歡他的感覺不見了,反而倍感同情。
我知道,他是因為遇到了壞環境與惡因緣,才變成這個樣子。此時我心裡與對方的距離拉近了,不喜歡的感覺已全然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同情與悲憫。從這個例子可知,思惟緣起對我們很有幫助。
雖然我曾說過緣起有幾個不同的層次,也在口頭上作了解釋,但我運用起來真正得力的,就只有上述講的這些思惟而已。
無論何時,只要這樣思惟,就能馬上感覺到它對自心產生的幫助。這也是我為什麼一再說要常常思惟的原因,常常思惟,對境時才能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