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修的時候,下至外層的皈依都要力求很標準的修出來,就是要出定解、出信心,然後真實的誓願才會出來。
真正起的時候,可能那一天你很長時間不斷地念“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這就是你真心起了一些。
但如果不能持續串習,它很快又會消失。這就可見重新塑造的難度。
所以不要掉以輕心,一定要一步一個腳印地修,否則沒有落在實地,只是口頭上講就不行。剛剛講的最外層的皈依都要這樣認真地學、修,哪裡可能三兩天就完成呢?
再說修發心包括了大乘道根本的內涵。
首先要修四無量等來啟發菩提心,菩提心出來後,還有願心、行心等各種學處,連瞭解都要很多時間,何況修持?
阿底峽尊者用了十二年修菩提心。這方面要補充《入行論》, 它是修學菩提心最好的論典。要有很大的背景、很充實的內涵、很多的修行量,才能真正把握到。
這樣就不是口誦空文了,而是心裡真正有,一結合到這樣的金剛偈, 心馬上就會出來,就會如是地發願。
本引導文裡講的是很甚深的發心,這又要進一步瞭解世俗如幻,勝義的空性和光明等等,這些方面都要瞭解,否則深層的發心就起不來。
這裡是事先給大家打個招呼。不要以為口裡念幾句,表面上蒙混過去就算數的。如果沒有內涵,口裡念千萬遍也沒有什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