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在業果方面,首先是《賢愚經》《正法念處經》, 一段一段、一處一處,什麼業、什麼果都非常具體地看到,而不是抽象化地認識。
通過這樣具體地廣展、廣演、廣看,出現的就是一個個很具體的認識。
由於這些非常真實,所以馬上會引起具體的心。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瞭解一些業果的原則,其實這就是“深”。
但一開始我們達不到深,什麼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廣。
當你閱過了上千頁的因果經,之後就開始慢慢深了。也就是原則性的東西會從心裡出來,觀念會集成。觀念加深了以後,就出現了定解或者勝解。勝解起來後,他的欲、誓願、行為就出來了。也就是從極深的因果觀念裡,會出很大的勝解和欲,有了欲以後就有所謂的戒。初步的十善業道會出來,一個一個斷惡的欲、行善的欲都會出來。欲加強了以後,日常的一切行為都為勝解掌控,之後就能夠切實地斷惡行善,這才是真正踏到了人天的道上。就像這樣,非常廣博地累積觀察,就集成一個很深的正見,這以後心完全能夠攝住要點,修任何業果的法都是很深的。
出離心的發展也是這樣。
譬如集諦,什麼是煩惱?
什麼是有漏業?
它的運行機制如何?
十二緣起是怎麼運轉的?
等等,一旦透徹了以後,求解脫的心就能夠建立了。
這樣很廣地觀察集諦以後,很深微的地方就能夠拿得準,所有的集最後就歸到一個我執上面。
這樣就知道了“廣”和“深”的關係。
其他方面沒時間,有時間的話一個一個都可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