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不出來,也可以用實例去模擬,透過清楚的貪著對境,可以把愛執自己的樣子變得比較具體。
比如,你用自己的一筆存款問自己:「這個錢花在我身上就可以,花在他身上就不可以,為什麼 ?」、
「我這個身體我用就可以,他用就不行,為什麼?」、
「我希望好事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發生在他身上,為什麼?」、「壞事發生在別人身上無所謂,如果發生在我身上,我就覺得完蛋了,為什麼?」
如果還是想不出答案,那就把情節想得再具體一點。
先想一件已經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可憐遭遇或倒霉的事,
接著想:「如果由我來替代對方,讓這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會怎樣?」
此時你的心會有「那可不行」的感覺,然後接著問自己:「為什麼不行?」看看你會怎麼答。
或是先想一件已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或是你已擁有的好處,接著想:「如果這東西不是我用,讓給別人會怎樣?」
此時你的心裡會有「那不行」的感受,然後就接著問自己:「為什麼不行?」
在這個自問自答的過程中,要注意當你覺得好處被剝奪或大難臨頭時,心裡那種「不可以」的感受一定要產生;
如果沒有這種感受,你的答案就有可能只是嘴上講講,並不真心。
所以要設法讓問題有切身逼真的感覺,當心裡產生「那可不行」的感受時,接著追問自己:「為什麼不行?」然後看看心裡很老實的答案是什麼。
跟自己的心,進行一場公正的辯論吧!
辯論到後來,或許你會發現,所有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都站不住腳,但我們維持這種作法已經很久了。如果沒有理由,卻還執迷不悟,不是很傻嗎?
我們如此珍愛的「我」,到底是什麼呢?
大約三千年前,印度有人開始研究這個問題,而後無論印度教或佛教祖師都認為這個問題很重要,必須好好研究,因此發展出許多不同的見解。
果芒札倉的一位住持促青格西,他寫了一部「中觀」的著作,其中有一段話我看了很有感受。
書裡寫道:「外道論師的主張即使有錯誤,但他們起碼研究過;如果我們連問都不問,比起外道,我們實在更差勁 」
透過這些問題的帶領,就會開始進入「無我」這個議題的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