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可以更進一步運用大乘佛教在飲食時的思惟:餵養食物對牠們的幫助只是暫時的,所以要進一步發願:「雖然現在我只能提供暫時性的利益,但靠著這層關係,希望未來我能用佛法,帶給牠們長遠的利益」。
再回到剛才舉的「食材」的例子。
剛才講到販賣食材的商店,再往上推,一個經商者之所以能成為商人,又與教他經商知識的老師、學校、送他受教育的父母有關,這樣牽連起來,讓我們受惠的關係網就會變得很大。
我所擁有的安樂,不只現在,包括過去曾經有的、未來將會獲得的安樂,都是從眾生而來。
想到這裡,內心會慢慢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因此,我活著的目的,就是要去利益眾生,包括直接與間接讓眾生受益。
在這樣的思惟之後,接著可以藉用《入行論》的兩首偈頌去發願。
「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
「如空及四大,願我恆成為,無量眾有情,資生大根本。」
第二首偈頌的意思是:希望我像土地、水份一樣,無論何時都能為眾生帶來利益。
試著生起這樣的胸懷,持續培養善良的心。
這樣的練習,不但能讓你累積到很多的善業,你的心也會變得閑雅從容。
雖然無法馬上直接幫助到所有的眾生,但是,經常運用大乘行者在飲食時的思惟方式,在心田裡播下希求成佛的種子,經過持續的努力,善心的力量會愈來愈強大,到最後,你必定能真正無礙地利益一切眾生。
雖然我有時因為生病,整天什麼事都沒有做,但只要那天我有用剛才講的心情吃飯,萬一有人問我:「你今天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嗎?」我至少可以心安理得地回答他:「有我有好好地吃了三頓飯。」
用這樣的心態吃飯,即使整天什麼都沒做,這一天也是有意義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