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分享
我們做任何行為,背後一定會有一個想法。之所以會覺得自己做這個行為,並沒有特別想什麼,是因為已經養成一種習慣,不需要特別想了。
事後經常後悔,意味著自己經常照著習慣性走。
佛陀教導我們修行不離開戒定慧三學。持戒,能把行為的慣性暫緩,讓自己跟習性暫時隔開一小段空間,以便讓自己想一想,做這一件事情的動機,是為何而做?
修定,能讓自己心的慣性暫緩,以智慧去引導自己的心,不隨妄心轉、不隨惡心轉。直到確定自己的動機是好的、是對別人有利益的,才付諸行動。
因此,佛陀開示的五蘊,正是六根對六塵、產生感受、心中取相、付諸行動,這可以說是每一個生命體的運作模式。
佛陀的教育,主張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主人。生命的選擇權,其實是掌控在自己手上的。之所以變成一種習慣,感到身不由己,其實是自己用時間、用精神把它給固化的。
當察覺到,自己已經被生活拖著走、被業力拖著走時,不妨靜下來,每天給自己十分鐘獨處的時間,讓陌生、憔悴、麻痺的心,接受法光明的滋養。
慌亂不清明、沒有正確動機的行為,往往容易傷害別人、傷害自己。可以的話,千萬不要輕舉妄動,如果要動,也要以慈悲心,帶著一份微笑的心,去回應世間、祝福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