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已經概略講到「補特伽羅不是實質有」這個概念。
要辨認補特伽羅,必須依靠其他的法;
一定是先對某法做了什麼,才能說你對補特伽羅做了什麼;
先看到了某法,才能說你看到了補特伽羅;
先想到了某法,才能說你想到了補特伽羅。
若不依賴其他法,根本無法做出以上的陳述。
由此可知,補特伽羅無我,並不是說補特伽羅沒有;
補特伽羅是有的、是存在的,只是在兩種存在方式中,補特伽羅是施設有而不是實質有。
正因為補特伽羅無法獨立存在,必須依賴其他的法才能辨識出來,所以說「我,非獨立實質有」。
雖然意思是一樣的,但為了把核心意義探究得更深細,可以把「補特伽羅不是實質有」這句話,換成另一種方式表達:沒有能獨立實質有的補特伽羅、沒有能獨立實質有的造作者、沒有能獨立實質有的我。
雖然在「我的身體」、「我的心」這些話語中,「我」似乎是身體與心的主人,但事實上,能獨立實質有的擁有者並不存在,沒有能獨立實質有的我。
所有佛教徒都同意「補特伽羅不是能獨立實質有」,而佛教與外道在見地上的分水嶺也就在這裡。
外道認為「能獨立實質有的我」是存在的,但佛教認為這樣的我並不存在。
既然「能獨立實質有的我是否存在」是內外道見地的分水嶺,
所以,即便某人對佛法有信心、自認為是佛陀的追隨者,但內心經過觀擇後認為「能獨立實質有的我存在」,即便他是個出家人,他也只是在行為上是佛教徒,但在見地上卻是外道徒。
沒有觀擇就不會有見地,若沒有觀擇能「獨立實質有的我」是否存在,這樣的人雖沒有外道見地,但也不能算是有佛教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