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透過聽聞,建立對無我概略的認識。
當心裡有了約略的概念後,即使它沒有完全對,也必須試著去修。
在這個階段,不必太在意自己知道的無我,跟經論裡說的無我是否完全吻合;你心裡有多少認識,就那樣去修。
這樣做是為了累積經驗,有助於將來認識真正的無我。
如果光說不練,即使有能力解釋中觀應成派的觀點,心裡卻一點體會都沒有,這是很奇怪的。
就算你對自己所修的內容有把握,也不必急著跟人爭辯對錯,先把在心裡形成的概念拿來修,同時也繼續讀經論、與人討論、去上課,把所修與所學相互對照、調整差異。
終有一刻,你會對什麼是無我產生一種確定的感覺,也會知道「無」的道理何在,而你的心也會感受到滋潤。
在那之後,你要進一步再繼續思惟,直到打從內心深處確認無我的事實,當這種認知產生時,就是生起了對無我的「比量」。
如果以食物來比喻,食物就像無我,吃下食物就像現證無我,聞到食物的香味就像以比量證無我。
當你生起對無我的比量時,雖然還沒有真正吃到食物,可是那讓你驚訝不已的食物美味,光是聞到,就會讓你變得非常有精神了。
單只有這樣還不夠,當這種經驗產生之後,還要再繼續串習。
而串習的方式,如果只是暫時地對焦,沒有辦法產生影響力,所以必須要有專注一境的三摩地,就像用放大鏡把陽光聚集於一處,把火點燃一樣。
要把心識的能力整個集中到一個所緣境上,成辦奢摩他(止),而後在止的狀態裡觀擇無我。
如果沒有觀擇,心的力量會不夠。
到這種程度之時,就是止與觀同步(止觀雙運)。
之後,透過止觀雙運繼續修無我,便能現證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