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步驟中,第一步並不難,但是第二步「雖然在蘊體之外沒有我,但有我」就有點難。
要進入第二步,也必須對於「心的論述」有些認識才行。或許正因為並不容易,所以會有以下的錯誤見解。
有些人自認為是中觀應成派,卻只以「尋而不得」的方式詮釋無我,認為這就是空性;
特別在近代,許多外國人都用這種方式解釋空性。
然而,這種看法並非應成派對空性的見解,它只是認識空性的基礎而已。
在解釋空性之前,必須先透過「尋找的話,找不到指陳處」這種方式建立基本的理解。
有些人只用「他的鼻子不是」、「沒有指陳處」來詮釋空性,但知道「沒有指陳處」,是否就表示知道什麼是空性?不是!但很多人在這裡弄錯了。
如果空性只是「一直往下尋找,卻找不到指陳處」,雖然對於智力不好、缺乏學習的人而言可能很難;
但對智力高、學習過的人,要認識這種空性並不困難。
空性到底難在哪裡?
如果,沒有指陳處就是無自性,而無自性是否就是無?
如果不是,那又是如何「有」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無論從「唯分別心安立而有」或用其它的方法解釋都很複雜,而這正是困難所在。
雖然「無自性」,但是「有」,因為兩者要兼俱,所以空性才會這麼難。如果只單方面掌握無自性並不太難,也沒有什麼了不起。
另外,在改變心性的效果上,只修無自性,雖然能減少煩惱,卻無法增長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