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般常見的分類來講,緣起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因果緣起、支分緣起、相互觀待緣起。
其中,
「因果緣起」的意思是,果依靠因緣產生;
「支分緣起」的意思是, 諸法依靠自己的支分或施設處產生1;
「相互觀待緣起」的意思是,諸法就只是依靠名言安立而存在。
哲蚌寺洛色林的班丹札巴老師,為了幫助學生更清晰了解三種緣起的差異,曾經以「水果」、「紅色」、「大的」為例,做了以下的說明。
水果,是從果樹長成的,此即「因果緣起」。
紅色,當我們說「這水果是紅色」時,這紅色並不是與這水果無關、獨立存在於水果之外的顏色。果皮是水果的一部份,正因為果皮的顏色是紅的,所以才說這水果是紅色,此即「支分緣起」。
大的,當我們說「這水果是大的」,這「大」是對比我們心裡想著的「小」說出來的。不是因為水果本身很大所以說它大,而是因為我們心裡有一個比它更小的做為對照,所以才會說它是大的,此即「觀待緣起」。
用這三個例子,很容易理解三種不同的緣起。既然有三個層次,就表示緣起的意思不僅限於因果緣起。不過,也別因為因果緣起只是第一個層次而小看它,它可是與你我息息相關的重要見解。
「因果緣起」的意思是「果依靠眾多因緣產生」。這句話不僅是宗教語言,而且是普遍存在的事實。世間任何事物包括醫學、科學以及佛法,內涵或許有深淺之別,但同樣都在學習與運用因果緣起的道理。
「諸法依靠自己的支分或施設處而產生」這句話的意思是:
例如,因為眼睛看到而說我看到、
因為手碰到而說我碰到、
因為心想到而說我想到,
在這些例子中,眼睛、手、心都是補特伽羅的支分;
當「安立、施設」這個動作加進來時,這些支分就成了施設處,依靠著這些支分做為施設處,而後產生補特伽羅這個施設法。
1「諸法依靠自己的支分或施設處而產生」這句話的意思是:例如,因為眼睛看到而說我看到、因為手碰到而說我碰到、因為心想到而說我想到,在這些例子中,眼睛、手、心都是補特伽羅的支分;當「安立、施設」這個動作加進來時,這些支分就成了施設處,依靠著這些支分做為施設處,而後產生補特伽羅這個施設法。
⋯圖滇悲桑格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