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廣泛聽聞
學習佛法的步驟,我個人的想法是:先聽聞,而且量要大、種類要多,這可以使你的眼界變得寬廣。必需聽聞的內容有三大類:佛法介紹、道次第、五部大論。
傳統上,西藏師長講授「道次實修次第」時,都會直接從「依師軌理」開始;然而,現代人的心已經先被社會上發生的一些事情影響了,無法直接信賴師長說的話。
在這種情況下,馬上從「依師軌理」開始實修,很難生起證量。因此,在聞思道次第之前,似乎要先建立對佛法的基本認識才行。
聖座嘉瓦仁波切常說:「雖然學佛的主體是實修道次第,但在進入主體之前,必須先建立對佛法整體的認識。所以他的每一場講經法會,幾乎都是從介紹佛法開始。總之,在學佛之初,要先建立對佛法的整體認識。」
接著要建立的是道次第的整體架構,這件事情很重要。道次第的內容很有條理、層次分明,只要按部就班地實修,就會產生應有的證量。
然而,在實修每一個項目時,內心對於其他項目的理解與體會,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助力。
例如,雖然「依師軌理」與「暇滿難得」是道次第裡最開始的兩個項目,但如果對道次第沒有完整的概念,這兩科其實不容易修。
以依師軌理為例。在依師軌理的實修項目中,有一項是要「修念師長恩」, 若你要運用的理由是「師長對我有恩, 因為他對我開示空性的道理」,這個理由到底能不能真正說服你,就要看空性在你心裡的價值有多少。如果對空性一點感覺都沒有,對你而言,開示空性之理其實沒什麼了不起,還不如直接給你幾十萬元,你會更感激;
反之,若對「空性很重要」有些許體會,想到「上師對我開示空性」,你內心的歡喜感會很不一樣,也會很自然對師長生起恭敬心。
同樣的,在思惟暇滿義大這個法類時,如果對空性的重要性有些許體會,想到「獲得人身確實意義重大,因為能夠聞思空性」,就會感到非常歡喜;
如果對空性與菩提心的重要性毫無體會,聽到「暇滿人身可以用來聞思空性、修菩提心」這些話,你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值得高興。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你再怎麼修「暇滿義」大,內心也不會有改變。
所以在實修之前,必須完整聽聞整部道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