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產生心識的因緣是什麼?這些探索非常重要,要做的分析觀察也這個部份,可以用「三緣」來說明。
這三緣分別是: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
以見到瓶的眼識(執瓶眼識)為例,它的所緣緣是瓶,因為
瓶是「提供眼識行相者」;
增上緣是眼根;
等無間緣則是執瓶眼識生起之前的一個意識。
以下的解釋也許並不周延,不過一般而言,在眼識生起之前,心中會先有個「要去看瓶」的意識,這是產生執瓶眼識的等無間緣。
總之,在執瓶眼識尚未生起之前,一定會有個意識促使執瓶眼識產生,它就是執瓶眼識的等無間緣。
再以耳識為例。產生耳識需要的三緣中,聲音是所緣緣,耳根是增上緣,想去聽的意識是等無間緣。
若沒有所緣緣,就算耳朵很健康,心裡也想要去聽,但若沒有聲音,則什麼也聽不到;若沒有增上緣,雖然有聲音、心裡也想聽,但沒有健全的耳根,什麼也聽不到;若沒有等無間緣,比如心完全被另一個身形吸引,或者你正在專心看書,周圍雖然有聲音、耳朵也健康,卻不知到底聽到了什麼,因為那時你的注意力完全不在那裡。以上說明心識的產生,需要「三緣」。
佛經有句話說:「過去曾造如是業,於今感得如是果。」這句話從一般角度解釋的意思是:造了什麼因,就會得到相符順的果。
從「業」的角度解釋則是:我們領受的苦樂由業產生,造了什麼業,就會得到相符順的果報。
這首偈頌雖然也可以與一般的因果概念結合,但它主要是針對業果而說,所以修習業果的人,通常會把這首偈頌牢記心中加以思惟。
一九五九年西藏失守時,有位印度拉達克的格西也被關進監獄,但因為他是拉達克人,算是印度國籍,後來就被釋放了。
回憶往事時他說,當年在監獄時,有一天他去上廁所,抬頭見到監獄的二樓,有一位地位非常崇高的上師,被迫穿上在家人的衣服。
他很關心這位上師是否安好,但若直接問候恐怕會被獄方處罰,所以就趁著上廁所,假裝不經意地往上看,然後問:「仁波切,您好嗎?」這位上師答道:「過去曾造如是業,於今感得如是果」
根據因果緣起的道理,
從「因」的角度來說,善因會產生善果,惡因會產生惡果,圓滿因會產生圓滿果,不可思議的因會產生不可思議的果。
從「果」的角度講,想要得到善果,就要成辦善因;想得到圓滿的果,就要成辦圓滿的因;想得到不可思議的果,就必須先成辦不可思議的因;若你成辦的因不完整,得到的果也將不過爾爾。
果,要依靠眾多因緣而產生。
明白這個道理後,對於自己想要成辦的目標,就應該備齊「與目標相當」的準備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