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彌勒五論涉及到大乘法的範疇非常廣,沒有前行的實修引導,我們憑自力很難趣入修行。
由於有這方面的意樂,當然也就繼續學下去,但是傳授的時候不必那麼囉嗦,把要點講一講就可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要投在前行的講考、實修上。當然要持續彌勒論典的講聞, 這樣逐漸連下去就可以。主要是要分清兩者的關係。
彌勒菩薩的論典——《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
《大乘莊嚴經論》《寶性論》等,經過很多遍的學習, 我們可以得到很多聞思上的認識,對大乘法起信心,有一種護教的能力或者認識佛性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資糧。但是,要憑自己的能力來修持,的確很困難。
因為我們是凡夫,如果不從下面一級一級地打基礎、往上走, 的確很難。再說,在本派的教授裡面,重點是以前行法門來構築基礎,而且直接扣准大圓滿方面的法要,所以它叫“大圓滿前行”。這些方面都要很客觀地去看待, 而且要結合自身。一個很低的凡夫應當從前行著手修行,這才是切要處。
般若班也是分成兩種,一種是寧瑪派學人,有意樂真正地修心,那就以前行為主,般若為輔,在學《入中論》等教典的時候,不必講得太囉嗦,抓住要點就可以。
比如《入中論》前五地和後四地,簡要地講講就行了, 不必做過多的發揮。第六地抉擇無生空性,也是講明它的道理就行。這樣以細水長流的方式,每一次都有一些講解,這樣持續下去就可以。
但是,前行就像每天吃的飯一樣不可缺少,如果錯過了這一段,以後就很難接上了,因緣是很難的。再說主線在一條線上,需要大眾往一個方向走。
另一種,如果對前行沒有興趣,那就另外組建班級, 專門學一些中觀的教典等等。
這樣整理以後,我們的目標、方向就是一致的,整個大局的規劃也一致,步調也一致,我們就為實現這個大的目標共同努力。
這樣就不必放棄經論的聞思,而且都配在前行上面作為輔助。
譬如學般若,抉擇好了無生空性,後面學大乘的前行法就非常有意義,對於深入了義的皈依、真正的發心、般若度的修持、斷法的相應、瞭解無生本性或者與蓮師相應等等,方方面面都有好處,因此不必要放棄。
或者學習彌勒五論,譬如學《辨法法性論》,特別會瞭解到名言中的萬法都是沒有意義的。
再說,學《大乘莊嚴經論》會引發對大乘的信心,有助於修菩提心。
或者學《寶性論》,能夠直接入於了義的皈依、發心, 容易理解了義的上師,作清淨觀等等,都有輔助作用。
由於個人的因緣不同,自己想要充實某方面,就可以配合各個班的輔助課程。
所以,它都是前行的一個部分, 不要看成與前行對立。
前行是一個非常大的課程,包括我們證道前的一切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