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往生西方的事,有的人還是消極,主動性沒出來。說多了,他認為,反正就是生極樂世界,左也是極樂世界好,右也是極樂世界好。但是他的心不是很主動、很珍重。
這還是觀念上沒有到位,沒有感覺娑婆世界只是暫時待的,很快就要走,而且輪迴太恐怖。如果認識到了這些,對將來去的地方就會很在意,因為很快就到死,一定面臨去向的問題。
我們應當把握住這個歸宿。
尤其年老的人,應當想一想:我要把多少精力放在淨土上面?如果純修淨土, 那就一心一意地在信願行上努力;如果淨密雙修,也要把百分之幾十的時間放在淨土上,這要看各個人的情況,無法一概而論,但是比例一定要相當大。
如果自己的心很輕視,沒有把它當成目標,自己沒有特別爭取、特別努力,那還是不能保證的。雖然這是容易生的,但也要花一番努力。
有人說:原來認為只要想一下就可以,現在才發現需要引發決定。的確,決定心非常重要。決定心出來了,就表明有了真實的信願,他會主動地努力;如果沒有起決定心,那就要多讀淨土經教,多聞思,不然看不到它的殊勝性, 心裡就始終無法確信。所以這上面要反復地聞思,讓信願逐漸地加強,最終達到猛利的量。
當然,我們首先要把宗旨定下,要知道長遠的努力目標。因此上中下三條線都要一致地長期在這上面努力。法師也要確立這個方向,不能另外講一種,這樣觀念就統一,而且要時時有意識地強調。這都是一生非常重要的事,必須在同一個點上努力。
如果我們不上下齊心在一個要點上轉,那宿世有善根的人,當然一碰到就起很強的信願,心裡很定;但是, 善根不足的人,又缺少培養的話,淨土信願就確立不起來,這的確不容樂觀。
學淨土經教,需要非常努力地作十法行,就像《無壽量經》所說,即使越過火海也要去聽聞。這包括多讀誦、多受持等,這就是要訣。
如果不是法師時時去提、時時去強調,不是上下一致把學人的心引向淨土,那大家就會盲無目標,淨土實際的修行就沒有。
譬如有關對阿彌陀佛等的供養、禮拜幾乎不考慮,迴向上也不懇切, 種種往生的因緣不爭取,所做的功德不會歸淨土……這樣就不會真正成辦目標。
所以這需要實際的努力,首先要確立觀念,之後一分一分地耕耘,一點一點地推進,必須以這種方式長年地進行。
有個道友跟我說:的確如此,一段時間強調淨土, 心裡會熱起來,也開始有嚮往;但是一段時間不強調又沒有了,又被其他的境緣所奪,心思散到別的地方,所以始終沒辦法凝聚成力量。
讓它凝結成形,自己發生一個很強的主動性,把它看成一生的重要功課,天天不離開,不斷地在這上面強化,現在這種情況看起來很少,所以還是讓人擔憂。
如果大家心裡的主動性都出來了,一致地認為這是我的歸宿,既然是歸宿,那當然特別重要,就像學生把考某個大學定成自己的目標,那他一定會很努力,如果我們有這樣的相出來,那就值得欣喜了。
也能看到大家都在這上面努力。也就是,確立了目標就開始做了,在信願行三個要點上不斷地加強,學什麼都往這上歸,在成辦往生、提高往生品位上努力。
這樣就表現出,他有特別的目標,特別的行動。比如自己會多去閱讀淨土經,多聽聞抉擇,特別有意樂。
為了增加淨土資糧,會主動做很多事,有什麼不足也會努力彌補。而且感覺一定要專一相續,反正就像恰美仁波切所說,在歸宿上唯修淨土願。但不是說不修其他,而是在這個願上非常定,在重點上非常定。這樣長年相續,才是一個真正的進步。
真正客觀地觀察,很多人離這個要求還很遠,所以現在不能放下淨土的聞思,要一直相續,細水長流,這樣才可能有一個結果。
我這裡再三強調,上中下要成一條線,如果上面所說的下面沒有落實,不是按這個方向來引導,那就基本落空。應當是同一個導向,這裡說以西方為歸,那所有法師都是以西方為歸,而且著重在重點上引導,這樣才能達成一個目標。上中下貫徹成一種心力,不會四分五裂,所以步伐一致極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