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時,我想著這食物從哪裡來,最直接想到的人就是寺院裡的廚師。廚師煮飯給我吃,我應該要感恩他嗎?剛開始想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沒有必要,因為這是他的工作,他只是為了薪水才煮給我吃的。
不過再想想,這位手藝很好的廚師如果有一天放假,飯菜就不會這麼可口了。所以,多虧這位廚師,今天才能吃到一頓美味的飯。
從廚師開始,可以進一步追溯到寺院的管理者、施主,還有賣食材的商店。商店雖然是為了賺錢而賣東西,但如果某個東西在麥羅甘吉沒賣,我得花費更多時間去別的地方買,多虧有這家商店,讓我不用跑大老遠就能買到我需要的東西。賣食材的商店對我有恩,還有搬貨的工人、中盤商、農夫、犁田的牛等,靠著他們的辛苦付出,我才能吃到眼前這一頓飯。
不只種田的農夫對我有恩,農夫種田時,田裡有多少昆蟲因此而喪命不論牠們有沒有為我而死的動機,但牠們確實是因為我有進食的需要,而在進行農作的過程中喪命,就好像是為我而死一樣。
這一餐飯,是由很多有情付出辛勞、甚至喪命換來的,吃了這樣的食物,卻在惡行中度過一生,真是太對不起他們了,如果沒有好好做,我似乎是不該吃、甚至不配吃這一頓飯。這樣想過之後,期許自己吃下這一頓飯,能做有意義的事情。
雖然吃飯是件生活中的小事,但是你用這種心情去吃,會讓這件事情變得大大不同。
不只飲食,還有很多事情也是如此。
身上穿的衣服、居住的房子,是靠許多有情才得到的;
我可以在這兒住得這麼安心,也是多虧了許多有情的幫忙;自己所有的快樂,都是依靠其他有情而來;
所獲得的知識,全是依靠許多有情而有。
然而,靠著眾多有情辛苦而換來的身體、資財與知識,卻只顧著給自己用,這樣應該嗎?
我所擁有的,是眾生辛苦給我的,而我日夜想的卻只有自己,這是不對的。若能如此好好思惟,可以大大增強想要利益眾生的心力。
想完食物的「因」後,可以再想想從食物產生的許多「果」在我們的身體裡,除了我們,還住著其他的微生物。雖然我們只是為了解決自己的飢餓而吃東西,然而被餵飽的其實不只自己。
如果在吃東西時能想到:「這些微生物也餓了,吃下食物可以對牠們有幫助。」這種心情使得吃飯也成為一種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