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發現,如果光是在口頭上念、在理論上走,做知識化的佛學,就始終沒有跟修心掛上鉤。也就是說, 如果你知識上很會做,可以拿很多學位或者壯大自己, 比如說花了三十年成為一個佛法知識領域的大學者,然而從佛法的修量上檢查,最下品也沒達到,連第一個前行的修量也沒有,連一個入道者的心態也不具備,最後變成這樣一種可怕的狀況。
譬如說等起,其實追求現世的等起很難扳動。如果沒有除掉求名利的心、離怖畏的心,那你所有的做法無非是在現世的道上跑,連最下等修士起碼的動機也沒有。很多人會發展成這個狀況。不要以為很容易,真正摧掉現世心的毒瘤非常困難,因為它串習得太牢固了。每個人可以去檢驗,在很多年當中,我到底起了幾個念頭要求來世?基本上沒有,來世是什麼都不曉得。那是什麼原因呢?譬如沒學過《正法念處經》,你連輪回的概念都沒有,建立輪回觀念對於當代人來說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必須把火力集中在要害上,唯一要關注內心發展的事。
這樣觀察後才發現,前行意味著我們內在一整套的觀念、行為、善心、善習的建立,在每一個地方都要求真實出現這樣的心,每一個地方都要跟過去完全不同。這意味著每走一步就要告別過去的一部分,每一次都要在身心上做實際的轉換,這才叫做達到修量。
如果我們沒把握住這個修行的重點,把精力用在跟修行無關的方面,那就會一直做知識、做世間法,然而自身還是老樣子,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就入歧途了。學了幾十年沒什麼受用,還是過去的樣子, 心沒有變化,習氣一大堆,而且更難折伏。這樣,內心裡盡是一些煩惱的荊棘毒素、各種惡劣習性的頑石,那怎麼處理呢?串習得越久就越堅固,像結石成塊一樣很難化解,用鐳射能不能打碎都是個問題。
所以,修心起得越早越好,用的量越大越好。只有一直不放手,不斷在這上面嚴格按照次第進行,我們才會真正有希望,才會在修的道路上有一個成長。否則可能知識做得非常大,其實內心幼稚得很,或者內心的狀況已經達到很惡化的程度,那就為時已晚了。
我們怎麼來決定未來的方向?先要抓重點,重點首先要定在修心上。而且我們現在是初學道的人,修心重點又要放在前行上。因為前行是基礎,是支持正行的支柱或者說發起正行最重要的因。
這樣確定了目前一個相當長時期的重點以後,進一步要看到前行這個工程需要多少時間,必須做個計算, 之後才有合理的時間分配。實際觀察起來會發現,在前行的工程上有很多原料、很多工程、很多塑造。把完成前行各部分的時間量、修持的量、準備的量,一個一個算進去,就會發現沒時間幹別的了。
真正立志修道,願意以人身攝取實義,那當然有一個道路的選擇,也應當有一種如量如實的計算。真正要把前行修得相當好,把自心修成那樣的心,要投入很大的精力。我們會發現最初修行能夠起一點心也都是泡沫式的,一下子就沒了,很膚淺,很難進入到心裡。因此每一段修心歷程都需要很多時間。這樣,各個階段都需要的前提準備、得到定解、加強練習、時時不忘而鞏固等,這些加起來要花相當多的時間。尤其在這個時代, 不抓緊很快就沒時間了。
比如要修好外前行,要花相當多的時間去瞭解輪回、瞭解因果、瞭解死亡等等,這不是一下子能出來的, 也不是憑輕描淡寫、隨口說說就能完成的。譬如我們學《正法念處經》,上千頁的內容要仔仔細細地看,那個心才起得來,觀念才能形成,因為這是過去相當陌生的主題。實修引導書是給你一個方針、原則,指點你怎麼走這條路,但是好多事情都要自己去充實,自己去努力, 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我們學習都有這個體會,比如我現在學《念處經》,一步一步學的時候,發現能夠起心。這時最怕的就是中斷,只要每天堅持不斷,就能不斷地起這樣的心,輪回的觀念就能逐漸出來,對整個輪回的情況會瞭解得越來越多,在心裡形成越來越有力量的觀念。
為什麼說生起輪回觀念非常困難呢?因為它是非常陌生又見不到的事,不看佛經就沒有辦法。再說,如果沒有那麼大的量,就沒辦法取代過去顛倒心的邪的系統。邪觀念系統是我們從小到現在幾十年熏習出來的,所以在我們的觀感裡,不感覺是輪回,而且好像只有自己一個人,好像整個世界都是一些跟業無關,獨立存在的東西。這些就是受唯物論和自然科學論調的影響所導致的。從小就這樣熏習,所以感覺一切都是心以外的事, 它也不是苦也不是業,沒有前世沒有後世,好像天地間沒有人和旁生以外的其他道。自心根本不會出現整個三界的圖景,不會以業的觀念去對待每一個事物,起各種如理的心,或者對此生厭離,要急求出離,或者感覺到全是因果法則在支配,我一念一行都要注意。這些從小沒熏習過,熏習的都是顛倒的。
那麼怎麼樣把這個心換掉呢?那就要通過成百上千次的熏習。為什麼要這麼多呢?因為從小家庭的灌輸、學校的灌輸,以及媒體的灌輸,顛倒心熏過上萬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