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密的很簡單,就是一個前行加一個淨土宗。如果你有正行,能修開悟,那就“有密有淨土,猶如帶角虎”,快速成佛,多好!阿彌陀佛就是普賢王如來,就是蓮花生大師。
修上師瑜伽也就是跟阿彌陀佛相應,彌陀、蓮師、普賢王如來沒有不同,直接進趣。而且加上“淨土五經一論”作為提起信願的根本教程,這樣搭配起來沒有任何矛盾。
我們現在就是一條線路、一種安排。如果上面不安排,下面會糾纏得沒完沒了。
我們這條路是綜合性的, 由一個主腦來安排。譬如說《道次第》,它跟《前行》是什麼關係?你認為這兩個分家的話,就搞不清楚。
如果我來安排,學到《前行》的業果時,就要參考《道次第》,裡面講的業果全部作為輔助教材仔細地學。那麼需不需要再研究苦諦、集諦、十二緣起?需要。一句話就可以拍板。
我們是綜合性地進行,由一個主腦來安排就完事了。下面的人不必有什麼意見,也不必開會討論,討論起來沒完沒了,你又不知道主體的指揮棒在哪裡。
這樣統一貫徹進行,就沒什麼不好解決的。不然的話,各有各的方向、做法,就亂七八糟了。
上面有一個想法,中間每個人有一個想法,還按自己的想法做點花樣,下面的人想法更多,都按自己心裡的一套在搞,這樣就非常亂。
如果只有一個方向、一種觀念、一種進程、一種安排,那就非常整齊了。儘管這裡面各人也有想法,這也很正常,但是只要把握住了主線,那麼我們學《前行》就很有力量。
要知道,我們是綜合性的施教,也是綜合性的學習, 不要偏食,每一樣都是生命的要素,都是此生成辦的關鍵,所以讓你們吸收什麼就吸收什麼,不要搞得四分五裂。
“綜合性”是說,我們不是學一個專業課,而是儘量在菩提道上有圓滿的因。因此,從暇滿一直到上師相應法之間人人都要學。雖然有些困難,每個人學的深淺程度不同,但總的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前面四種退掉世俗心的法門,以及後面皈依的一部分、世俗菩提心的一部分、積資淨障的一部分、上師瑜伽的一部分,大多數人都是可以的。在這之上有些很深的地方,智慧不夠就用信心去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