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他說:這個論我要學,那個論也要學。由於心力分散,只是左學右學,從未好好地思維一點、回顧一點,而且心非常亂,就跟亂吃東西一樣,又吃這個又吃那個。最後一檢查,發現根本沒什麼效果。或者到了年底給自己算個賬,坐在這裡想,問一下自己的心:我今年學了這麼多,現在我能記住幾個名詞?發現連一些基本名詞也記不住。到底在講什麼?心裡是空的。
這是什麼原因?就是每一次都沒有目標,只是習慣性地看、聽,自己有一個假想:我這樣學功德肯定很大吧?合乎軌理才有大的功德,有沒有利益要看心上有沒有觸動、有沒有進步。你有變化嗎?
很多人說:我聽得亂糟糟的,聽之前狀態還好一些, 聽完後更加地空虛、雜亂,沒辦法整理。好像現在已經養成了習慣,不在網上沒辦法過日子,以前有的功課現在也做不了,靜下心來看書也不可能了。好像整天都在趕,趕這個會那個會,聽這個法那個法,心識串習的等流一塌糊塗。再說,聽過之後他沒有消化,反正聽到什麼就往腦子裡塞,這在緣起上是有問題的。
如果平常緣著一個東西去做,一天、兩天、三天, 就很持續,學的是一個內容,心會很穩定。如果我們第一天學低法,第二天學高法,前一天學苦,後一天看樂, 次序上就亂了,心也就跟著亂了。
這一點很容易發現。比如心裡握住一個所緣,持續地用功,一段時候會出現一點熱量,你也覺得有一點收穫。如果這期間發生很多事,遇到各種情況,不能持續,就發現連這一點收穫也保證不了,效果很差。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心要專注在一個所緣上才有力量。
按照過去的情況,住在一個很清淨的地方,跟外緣不接觸,也沒什麼別的想法,就是一級一級按次第學。過去時代根本不可能像現在這樣聽課。比如一年裡只學一個法,一天天地講下去,人的心就緣在上面,是按次第來的。先不說修行,在聞思上他會一點一點學懂、學清楚,心也是很安穩的,不會像競爭時代不斷地趕。這樣就能學出成績來。當然成績有大有小,但每個人都在走很踏實的路。修法的時候,也是按期按量來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