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比如抉擇三苦,對於壞苦、行苦,要花好大努力才能知道。
壞苦還容易一些,但也不是口頭話,還是要有不少的努力才能得到定解。
之後才有觀念,見到樂受像毒一樣,否則就止不住尋樂的欲望。
行苦就更難,要有大的緣起眼光。
特別看到心相續輾轉相續的狀況,是怎麼處在苦因的狀況等等。
這些都要一個一個過關,觀念上沒過關,怎麼可能發起普厭輪迴的大心量呢?或者怎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志願呢?他跟世間人的想法完全不同。
不僅如此,就連八苦都要很多的觀察、思維。
一般人稍微學學根本不算數的,起碼要加上五倍、十倍的努力,才會有一點點。
八苦裡面,像生苦、五取蘊苦都要詳細抉擇,還要配合《瑜伽師地論》來發生定解。
真正觀察下來從生到死全是苦,沒有一種樂事,從而對此完全厭離。
知道生死的法都是苦的自性,的確會不斷地發生苦,上面決定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等等。
要一直看到它是苦的相續,然後再說它是苦海、羅刹洲、刀刃尖,這樣才有定解。
不然修法指導裡說的幾句話是原則性的,是在點要點,要得到它不是憑簡單的記憶就算數。
會重複不代表心裡有,而心裡有口裡一定說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