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曾造如是業,於今感得如是果。」既然設定了這三個目標,那麼,要造什麼樣的業,才能達成目標而成佛呢?
第一個目標是「斷除一切過失」。一切過失的根本是「我執及其習氣」,從這個根本開始產生煩惱,由煩惱產生惡業,由惡業產生苦果。要消除過失,就必須消除過失的因,其中最粗分的因是十惡業。
目標是斷除一切過失,但這個目標無法立刻完成,所以必須設定一個起點,按部就班地做下去。以「斷除十惡業」作為斷除一切過失的起點,如果暫時無法一次就把十種惡業全部斷除,那就從斷除一種惡業開始。
以受戒為例。若不能出家受持比丘戒,那就受持居士戒;若無法受持居士戒,那就受持一日的「大乘布薩律」。這個律儀很好,除了第一次必須親自從上師那裡受,之後你可以自己口誦儀軌,從佛的身語意三依受戒,非常方便。對於從未受過居士戒的人來說,在假日或某些特殊日子,若想受戒,也覺得自己能夠好好持守,就可以試試看,因為只有一天,應該可以勉力為之。
雖然不一定順利,但總要有個開始。「不該做的事情,就不要做」即使你現在有能力斷除的,只是一個很小的壞習慣,那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起點,因為你已經朝著這個方向開始前進。隨著能力增強,你會有能力斷除十惡業,也將漸漸有能力與惡業的因「煩惱」戰鬥,漸漸能與煩惱的根本「我執」戰鬥。當你有能力完全剷除「我執習氣」之日,就是成佛之時。
第二個目標是「圓滿菩提心的能力」。想要利益有情的心,發展到極致就是菩提心。如果未來想要擁有這種心,就必須從現在開始踏出第一步。就算對象只是一個有情,也要試著利益他。若連從「一個」眾生開始的起點也沒有,「於剎那間利益一切有情」的目標又怎麼可能達成?
做做看!利益一個人,這應該做得到吧?
如果做不到,那就把步驟再往前提,練習培養「想要利益對方」的心;如果生不起這種心,即便只是口頭上唸唸,也要努力發願「願一切眾生獲得快樂」,即使只是學人家口頭複誦也沒關係。總之,為了發起菩提心,一定要有個開始。
第三個目標是「遍知一切法」。什麼都不做,卻想在剎那間遍知一切法,這是不可能的。因此,設定這個目標後,就必須開始學習、探究真相。設定想要達到的目標後,透過「因果緣起」的思惟,很自然就會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不用引經據典你也會知道。目標是成佛,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要給「不做不該做的事」一個開始,要給「利他的心日漸進步」一個開始,要給「學習」一個開始。然而,要怎麼開始?
無論是不是佛教徒,母親都會愛自己的孩子,也會承擔起對孩子的責任。
如果這位母親是一位相信大乘法的人,她可以在「母親」這個角色裡給自己一個開始。
因為目標是成佛,所以要時時唸誦並發願:「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
時時去思惟:「雖然無法馬上利益一切眾生,但我要試著開始,從好好照顧孩子、承擔起對他的責任開始,漸次利益一切眾生。」身為母親的人,若能用這樣的想法對待孩子,就是進入了大乘道的實修。
在教育孩子、培養孩子善良品行的同時,母親可以想:「雖然我目前只能利益到這個孩子,但將來假使他成為一位既有學識又善良的人,透過這個孩子,很多人將會受益。」
也可以這樣想:「我現在能給他的,只有今生衣食的安樂而已,但我希望在未來,可以漸漸有能力給予他解脫及一切遍智的安樂。」若能帶著這樣的想法去做,這位母親就進入了大乘道的實修。
醫生可以帶著這樣的動機去行醫:「我現在只能幫病人解除身體的苦,但將來我要漸漸有能力解除他內心的苦與一切煩惱;我現在只能夠幫助幾百、幾千人,但將來我要漸漸有能力利益一切有情。」
想要利他,就要開始試著做看看。不必等待特定的對象出現,不必非從敵人開始不可,就從自己的親人、孩子、父母、附近的鄰居開始,而後漸漸擴大範圍。帶著想要利他的動機從小處著手,但要胸懷大志。
學習時也是如此,雖是從最低的基礎開始學起,但希望未來能漸次獲得最究竟的證量、成就一切遍智、利益一切有情;斷除惡行也是如此,雖然現在只能斷除一個壞習慣,但就從這裡開始,希望將來能逐漸地把所有該斷的都斷乾淨。若能這樣思惟,就可以說是在實修大乘道。
之前曾提到兩種因:近取因、俱生緣。
以修學道次第而言,產生道次第證量的近取因是:先學會實修道次第的方法,而後真正去修。
俱生緣是:累積順緣、消除違緣,包括淨罪集資、向上師本尊祈求。
換言之,必須在順緣俱足、違緣淨除的情況下去實修,才算是備齊「生起道次第證量」的近取因與俱生緣。
懂得方法而去實修就是具備近取因,順緣俱足違緣淨除就是具備俱生緣;如果近取因與俱生緣都有了,今天修,是否今天就會生起證量呢?不會,還必須經過一些時間才行。
聖座嘉瓦仁波切曾說過他小時候的一件趣事,有一次他在花園裡撒下種子,因為很想知道種子到底有沒有生長,每隔兩天就去把種子挖出來看看再埋回去,最後種子竟然枯死了。
當順緣俱足了,違緣也淨除了,但成果還沒產生之時,你要做的就是等待。
只要持之以恆地繼續修持,總有一天,證量會在心續中產生。
西藏失守之後,流亡到印度的牧民住到屯墾區耕田。那些牧民一向以來都是靠著放牧犛牛,用肉與奶油跟農人交換需要的粘巴(青稞粉),所以他們並不懂得如何種田。來到印度屯墾區後,他們必須開始種田,有一位牧民說:「這些農作物都長不快,想幫忙拉一把,竟然就斷了 」
我們要做的是讓順緣俱足、違緣淨除、持續修持,總有一天會有結果。如果心太急而弄到精疲力竭的話,反而會有中斷的危險。
有位噶當派上師說:「眼光遠、心量寬、情緒鬆。」眼光要放遠,以成辦佛果位為目標。
心量要放寬,由於知道要達成這個目標必須具備很多條件,所以要擴大心量完整地學習。
起點就從自己現在的位置開始,根據現況走出第一步。
情緒要放鬆,在走的時候,不要急、不要鑽牛角尖、不要老想著:「為什麼我走不快 」放寬心,輕鬆但堅定地持續下去,這樣走就一定會到。放輕鬆,開心地學佛。
有一個我很喜歡的諺語故事,是格西博多瓦講的。
西藏有一種動物叫「野騾」,這是一種生長在北方草原的野生動物,跟馬的樣子很像。
有一天,有個沒有腳的人,從懸崖上失足摔下來,下面剛好有野騾經過,他剛好就掉在野騾的背上,野騾被嚇到於是開始狂奔。
照理說這個人應該很緊張,應該要好好抓緊才對,但他不但沒有這樣做,反而張開雙臂、唱起歌來,後來他就從野騾的背上掉下來。
朋友問他:「你掉在野騾上,怎麼不但不害怕,反而還這麼高興啊!」這個沒有腳的人說:「跛者忽得野騾騎,不樂而歌待何時?」沒有腳的人竟然能騎到野騾的背上,也就只有這一次了,今天不唱歌,應該什麼時候唱呢?
同樣的,我們既然獲得了人身,又值遇佛陀教法,這麼好的事,也就只有這一次了。
有機會說著與菩提心有關的內容,有機會學習什麼是空正見,過去數十萬次的投生都生在沒有暇滿的狀態,今生竟獲得了一次這樣的機會。
今日不修,更待何時 所以,要快樂地修行。「跛者忽得野騾騎,不樂而歌待何時」一想到這句話,就覺得很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