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學習《釋量論》,可以幫助大家釐清上述這些複雜的課題。
雖然有些人認為《釋量論》不重要,因為過去西藏並沒有印度教徒,而在近代也不一定需要跟外道辯論,所以他們認為不需要學習《釋量論》。
但我認為,認識「什麼是我」時,《釋量論》第一品中提出的「分別心安立而有」這個主張,可以防止我們落入「斷邊」,也因此我認為經部宗實在非常了不起科學的思潮與發展方式,似乎是在同一個基本主張上,由後人持續增添補充;但佛教思潮的發展方式則不是如此。
佛教的四部宗義都是以佛語為根本基礎、進一步思惟,而後各自發展出不同的宗義主張。
雖然弘揚的時間有先後,但都是各自發展,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不能說誰是誰的基礎。
雖然事實上,佛法與科學的發展方式不一樣,但若把佛法思潮的發展,用科學發展的方式來看待,我認為「分別心安立而有」這個理路,是佛法思潮發展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而最早提出這個理路的是經部宗。
經部宗有能,而後經過唯識宗與中觀宗的補充,整個佛教宗義才變得如此莊嚴。
經部宗就好像最初發明電腦的人一樣功不可沒。
當年最早發明的電腦也許不盡完美,但他們跨越了一個重要的門檻,後人再加以更新變革,才使得我們現在使用的電腦功能如此強大。
雖然佛教的發展方式不同於科學,但假設我們從科學進步的方式來看佛教四種不同的宗義,那麼,最初提出「既是分別心安立,又是有」這種看法的經部宗,著實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