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不作意」這種修行方法,在我的家鄉尼泊爾有,中國可能很盛行,西藏、韓國等也都有。雖然各地的作法在細節上也許不盡相同,但基本的概念應該差異不大。
這種方法簡要地講就是:對於過去的一切完全不作意,對於未來的種種計劃也完全不去想,而對於現在眼耳等五根的見聞,也完全不理會。
這種修行方法主張,只要心不散逸地安住在這種狀況,長期如此專一地禪修,最後可以成就佛果。用這種方法辛苦修行的人有數十萬人。
用這種方法修行可以成佛嗎?我的家鄉有些人說可以,他們提出的理由是:內心什麼都不要想、完全不被任何事物影響,掌握好自己的心持續去修,最後蘊體會消失,心識的相續會中斷,如此一來就成佛了。
透過這樣的修行方式,就算真的可以中斷心識的續流,頂多只能說這種修行方法可以達到「解脫」的目標,因為的確有佛教宗義主張「心識續流斷滅即解脫」,但不應該說用這種方法可以「成佛」。心的相續斷滅,又如何能利益眾生?
「這樣修行是為了成佛」與「成佛後心續就斷滅了」這兩句話嚴重矛盾,「為利眾生願成佛」等於是一句謊言。用這種方式修行,卻使得成佛的誓願變成謊言,哪有這種道理?
有人說,一個人住在深山裡,用這種「完全不作意」的方法修行,隔絕一切人際關係,就不會講妄語、粗惡語,心裡什麼都不想,貪瞋痴等煩惱暫時也都不會生起,所以這種方法是可行的。
上述這種說法如果可行,每天吃安眠藥豈不是更方便每天只要負責吃飽飯, 然後吃一顆安眠藥睡覺去,醒來之後再吃飯, 然後又再吃藥睡覺去⋯⋯。
在這期間,你也不會講妄語、粗惡語,也不會生氣,因為你都在睡覺。如果這就是所謂「最頂尖重要的成佛方法」,豈不是太奇怪了嗎?事實上,以這種方式,遑論解脫或成佛,就連要獲得增上生都很困難。
就單獨的個案來說,某一位上師,對著少數一、兩位學生開示單一的口訣,如果學生照著修,的確有可能因此成佛。
所以若你問:「單靠某個口訣去修行,有沒有可能成佛?」答案是:「有可能。」但如果把個案當成常態,宣稱:「某某人只依照某位上師開示的口訣修行,結果成佛了,所以我們大家都應該這樣修。」這種主張不但錯誤,而且是極大的錯誤。
「某人靠著實修某位上師的一個口訣,最後成佛了。」也許真有其事,歷史不一定有寫錯。但我們也只用這個口訣去修,會成佛嗎?不會,完全不可能,因為這與緣起的理路相違。歷史記載的例子沒錯,但我們照著做卻無法成佛,為什麼?
仍然以烹煮食物為例。你的廚房裡什麼都有,包括飯、達里、菜、油⋯⋯等,只差鹽。然後人家問你:「煮點吃的吧,要準備些什麼呢?」你會回答:「去買鹽。」鹽買回來,就隨時可以吃了。
為什麼只去買鹽?就可以開飯?因為廚房裡就只缺鹽,所以表面上需要準備的就只有鹽。
「買鹽就好」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其他的都已經準備完畢了」。
然而,一個廚房裡什麼都沒有的人,只買鹽就不行,他還必須買菜、提水,每一項都要準備。
你需要準備的東西,必須考量自己的狀況,看看自己缺什麼,才會知道該準備什麼。
如果你的情況跟他一樣,廚房裡一應俱全只缺鹽,那你可以跟他一樣只買鹽就好;但是廚房裡什麼材料都沒有的人,就不應該照著做。對方的做法沒錯,但自己與他的條件不一樣,照著做就錯了。
「僅靠單一因,能得圓滿果」是錯誤的看法,我們覺得自己才不會犯那種錯,所以就把矛頭朝外,談論別人的做法與錯誤。
但若能好好反躬自省,你會發現,雖然懂得道理,但還是會做錯。
不信的話,現在可以試著回想一下:
今天從起床到現在都做了什麼?
整個月做了什麼?
整年裡做了什麼?
我在做的事,有沒有與自己訂下的目標互相呼應?
若沒有好好地自我檢視,則你指責別人的每一項錯誤,自己也會一項不缺地全部都犯。
我們都可能只局限在自己認同的方法上努力,
有些人只重視淨障,
或只做課誦,或只持咒,
或只做大禮拜,認為只要這樣就能成佛,所以就不去學習;
有些人認為單靠「座上實修」就能成佛,別的事情都不做;
有些人偏重於聽聞,把一生的時光都用在聽法、上課、寫文章、講說給別人聽;
有些人覺得只要心地善良就好,於是只做社會服務、只儘量去幫助別人。
當然,如果這些人的目標不是成佛,那又另當別論;但若設定的目標是成佛,上述的作法就不行,因為沒有掌握到完整的成佛之因。
在學習與實修之間,我們可能會犯下顧此失彼的錯誤。
心裡想著「應該要學習」時,就一副要全心學習的樣子,而完全不淨罪、不實修;
心裡想著「應該要座上修」時,就只去禪修而完全不學習;
當內心相信「要淨罪集資才能成佛」時,就只去淨罪集資,其他什麼都不做。
這些作法都有所偏廢,只要運用因果緣起的道理檢視,就會知道它們是不對的。
不過,雖然能看出別人的作法不對,如果沒有好好深自檢討,就可能會犯下相同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