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依靠眾多因緣產生,而「因緣」又是什麼意思呢?
以下,我先用「近取因與俱生緣」的概念來解釋因緣。透過這樣的介紹,對於掌握因果緣起的內涵,會有一些特別的幫助。
其成份會延續到果上的因就是「近取因」,比如,種子是苗芽的近取因。
輔助近取因產生結果的因素與條件是「俱生緣」,例如,苗芽的產生,種子是近取因,水與肥料等是俱生緣。
所有的事物是否都有近取因有些人認為是,有些人認為不是。
我的想法是前者,我認為「果的產生,必須依靠「近取因與俱生緣」的這個道理,適用於所有的事物。
除了「近取因與俱生緣」這種分類之外,另一種分類方法是「直接因與間接因」。直接因指的是,此果產生之前的「等無間」;在直接因之前的其他因則是間接因。
三大寺的僧人學到這個階段,會延伸討論一個題目:「因的認定,界限在哪?」比如,苗芽之前是種子,這個種子之前有個產生它的種子,再更之前同樣也有個產生它的種子。
請問,
那個更更之前的種子,算不算現在這苗芽的近取因?
如果算,那麼一直往前推,會推到非常微細的物質(微塵),它能算是現在這個苗芽的近取因嗎?
再以俱生緣來講,澆在種子上的水是苗芽產生的俱生緣。
然而,這個水要從什麼時候開始才算是苗芽的俱生緣?界限在哪?
在三大寺的學習裡,會花時間辯論與釐清這些問題。
為什麼要花時間在這些議題上?
重點不在表面上苗芽與種子的關係,而是希望透過苗芽、種子的這個「喻」,進一步辨析「成佛的因緣」。
藉由這個討論真正要了解的重點是:
我們的心識,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從哪個界限開始,可以成為成佛的因?
從哪個界限開始,可以成為解脫的因?
從哪個界限開始,可以成為有利於來世的因?
這些探索非常重要,要做的分析觀察也很多,但此處只能暫時略過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