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評鑑三把刀 教育越切越糟糕

張貼日期:Dec 19, 2012 7:10:0 AM

教師評鑑三把刀 教育越切越糟糕

‧路仁教授 2012/12/16 【文/路仁教授】 聯合新聞網

 

在中小學教育那岸,教師評鑑將入法。「快通過以追隨大學,」家長吶喊,隔著河上霧氣,看對岸大學朦朧美景,投射羨慕眼光。

 

眼光化成燈光,照於教授桌上。凌晨兩點,他還是個機械人,在整理學生作業,指出與評鑑指標間關係,然後將學生聚餐合照,及學生哭哭啼啼找老師時、要學生簽的輔導證明,黏於評鑑表。在評鑑世界,有證據才有分數,而最重要的證據,是學生期末對教師的評分。

 

「只拿78分,」教授正憂愁,怕被判教學不力。在他的班,調皮學生評他零分,教學平均分數便巨降,於是這些學生成了教授要討好的對象。「上課遲到、吃雞腿、聊天...」洪蘭教授批評台大教學現場,但亂象早已蔓延各校園。教師評鑑揮刀,切走師道,將混亂留給學校。

 

教師評鑑看教學,也看服務。參與學校規劃活動,去幫弱勢學生課輔是服務,可台灣為何有這麼多弱勢學生?若他到教育上游,去關心教育政策、抨擊政府,以從源頭幫學生,沒扣分已萬幸,更不可能是服務成績。

 

參與校內會議算服務成績,但若為學生仗義執言,引起長官不悅呢?教師評鑑揮第二把刀,切走學識份子風骨,讓過去台灣教授關心民主與社會的聲音消失。在校內或校外,他還是個機械人,依著上層指標的遙控、而非良心指引在服務。

 

教師評鑑還有研究,但那也是一項項表格,將論文依SCI、SSCI、TSSCI,按斤秤兩條列,誘導他將一篇論文切兩篇,多掙點分數,誘導台灣教授彼此掛名,惡化學術風氣。

 

「國外教授重視的專書呢?」有人這麼問。可書與書間,難以像論文有「I」可分類,有「Impact Factor」可清算點數,也難以轉化為評鑑分數,自然被台灣教授捨棄。教師評鑑切第三把刀,切走學術良知、自發研究動力,讓他成為集點研究的機械人。

 

在大學這岸,老師一個個疲倦,憂鬱比率越來越高,過勞死如瘟疫蔓延,畢業學生也越來越道德淪喪。可是河上水氣仍煙霧裊繞,呈現霧濛濛美感,誘惑人過岸來尋找夢中的伊甸園。

 

這裡沒有夢,也沒有亞當與夏娃,只有一些機械人。

(本文選自路仁教授部落格:http://blog.udn.com/mybook678)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3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