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不能「目中無人」

張貼日期:Feb 18, 2011 11:34:2 AM

教育管理不能「目中無人」

2011-2-15 22:35 信息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許崇文 ■許崇文

 

全國養成教育總課題組的一項調查顯示:當前不愛學、不會學而煩惱的孩子比例,初中達到58.6%,高中達到72.4%,嚴重影響了教育品質。作為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對如此多的對學習失去興趣的孩子,不能不警醒、反思:我們到底應該辦什麼樣的教育?

 

▲教育不是讓學生成為考試機器,其重點在於育人育德,因此更注重的是品格修養。圖為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於2007年6月7日舉行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考完的學生們正行經一座孔子像。(文/李威撰 圖/路透)

 

教育的原點是育人,育人的原點是育德。每個學生都是鮮活的個體,教育者如何以教育良知去呵護這些可貴的生命,讓其自由、健康地成長。《教育規劃綱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明確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教育不能工業化

教育的任務就是要發掘、激勵每個學生的潛能,幫助每個學生健康地、全面地發展。只重視成績、分數、學歷是不夠的,做每件事都離不開人的品德、情感、意志、真誠、友善、合作、踐行等品格修養。然而,在升學和生源競爭的壓力下,不少學校的管理者違背管理倫理,偏離教育正道,只注重眼前的效益和品質,帶著浮躁的心態和濃厚的功利思想來管理學校,使得學校變得越來越像標準化生產的「工廠」:灌輸式的教學,封閉式的管理,起早貪黑的生活,簡單重複的枯燥訓練等等。這樣的做法的確在短期內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使學生的學業成績在短期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也在無形之中產生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它使得原本充滿智慧與快樂的學習過程變成了沉重的負擔,使校園成為許多學生備感壓力和失落的地方,而不是成長的搖籃、精神的家園。

 

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的確,教育應像農業一樣,需要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需要很長的一段週期,每一粒種子都是有生命的,都需要精耕細作、精心呵護,按照個體的不同進行不同的培育,而不能像工業一樣批量生產,迅速出爐。農業上不能搞揠苗助長,教育工作也同樣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盯著結果,要盯住過程,要遵循教育的規律和人才成長的規律。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主張、愛好和知識結構,我們不應該把其看成有待加工的產品,更不應該把其看成考試機器,我們的教育只有在學生樂於接受、主動求知的情況下才能更加有效。因此,我們在教育中要更多地考慮「學生需要什麼樣的教育」,而不是「我們能提供什麼樣的教育」。我想,這些歸結到一點就是要讓我們的教育更多地充滿人文關懷。

 

充分發揮引導功效

在教學中,我們要更多地考慮學生的需要,引導、啟發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由教師來灌輸知識。學生應該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當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輔助者,要徹底改變「滿堂灌」、「一講到底」的教學方式,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空間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時間,使課堂教學在提高教學品質中發揮最大效益。

 

在管理中,我們要更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多一些引導、啟發,少一些強制、訓斥,要給予學生更多的信任與自主管理、自由發展的空間。比如某一初中因為髮型的管理導致孩子自殺的事情,就很值得反思:我們在制定、執行一些管理制度的時候是不是做到了「目中有人」?有沒有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事實上,有些管理制度完全可以與學生商量來制訂,讓學生在參與管理制度制訂的過程中充分討論、辯論,明白其中的是非曲直、利害關係,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執行制度,效果就要好得多。

 

在教育中,我們還要眼界高遠,放眼未來。首先,我們要為學生的未來著想,不僅把學生送進大學,更重要的還要為他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礎,要讓3年的高中教育留給學生更多的能夠終身受益的東西;其次,我們要為民族的未來乃至人類的未來著想,2、30年後的中國會具有怎樣的綜合國力、怎樣的國際競爭力?2、30年後的世界是否比現在更加和平、更加富足、更加美好?答案就在我們校園中的這些學生身上。

 

教育是一個歷程,不是短跑,不能用百米衝刺規範教育。只有遵循學生身體心理的發展規律,遵循教育規律、人才成長規律,遵循人的品德、智力、情操是一個不可分離整體的原則,讓教育充滿人文關懷,—個星漢燦爛、人才輩出的局面才會向我們迎面走來。

 

(山東省日照一中)

 

中國教育報2月12日4版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