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習時代的4大變革

張貼日期:Jun 22, 2011 12:38:6 PM

新學習時代的4大變革

2011/05/17 

【親子天下雜誌/文/許芳菊】

 

還停留在工業時代的台灣教育,

 

只是讓學生在為一個即將消失的世界做準備。

 

那麼,現在與未來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什麼樣的教育與學習環境,可以培養出開創未來的人才?

 

一端是過度放任的「快樂學習」:

 

學期末的最後一個星期,學校號稱的「自主學習課」中,老師忙著改考卷、打成績,學生被放著看卡通影片、或是低頭玩自己帶來的PSⅡ……。

 

一位經常在學校服務的志工媽媽,看到孩子上課時間,老師在前面上課自說自話,前方學生聽課,後方有學生在「表演」呼拉圈,有學生在聊天「看戲」。一個教室,學生老師各做各的事…… 教改之後,部分擺盪到只有「快樂」沒有「學習」的教育現場,讓長期投入弱勢課輔的博幼基金會董事長李家同大聲疾呼:「過分快樂的童年,等於一個不快樂的成年!」

 

另一端是走火入魔的「分數競爭」、「優勝劣敗」:

 

二○一○年的最後一天,正當許多人興奮的準備跨年狂歡;一位十七歲、就讀建國中學二年級的學生,疑似因學業壓力過大,在學校跳樓身亡。當日下午來到建中演講的年輕公益家、二十二歲的沈芯菱,談起建中自殺的同學,唏噓不已,「現在的教育太重視分數,孩子被區分成兩種人:高分勝利組與低分失敗組。家長和小孩永遠為那一、二分痛苦,這只會讓孩子把學習視為畏途。」

 

師大教授唐淑華,在她的研究報告中描述一位國中生的心情:「……有時自己會抱怨我為什麼那麼苦,每天都要看書。可是聽老師說這是身為一個國中生必經的苦,那為什麼國中生就要有苦?……」

 

為什麼需要一場學習革命?

 

許多研究都指出,現在大部分學校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根據工業時代的經濟需求所發展出來的。著名教育學者肯‧羅賓森在《讓天賦自由》一書中便形容,「工業時代的中學教育根本是以生產線與勞動力分工的效率為基礎:將課程分成幾個專長領域。某些老師負責灌輸數學,某些老師則灌輸歷史,並且把上課日切成標準的單位時間,用鈴聲當做區隔,就像工廠宣布一天工作時間的開始或休息時間結束。學生依年齡被分批教授,每到一定時間點,就接受制式測驗,依結果排序,最後送入市場。」

 

這種在工業時代運作良好的教育體制,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卻遭到嚴重挑戰,產生失靈。

 

新學習時代需要的4大變革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裡,知識爆增、缺乏標準答案、變動快速……,孩子未來要解決的問題,現在還沒發生,他們未來要做的工作,現在還沒出現。在「快樂學習」與「優勝劣敗」的兩極之間,應該要產生學習模式的「第三條路」。

 

面對這樣的衝擊,世界各地已有不少老師、學校與組織開始轉型、因應,建造更適合這個世代的教育。

 

台灣的教改需要的不再只是紓解升學壓力或快樂學習,而是需要一場學習革命。從學校、老師、父母的觀念到學生的學習方式都要徹底改變,新學習時代需要採取的變革包括:

 

變革1:從關心老師怎麼教,到重視學生怎麼學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大衛‧柏金斯(David Perkins)長期參與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所進行的「零點計畫」(Project Zero),該研究的宗旨,主要在了解人類認知發展與學習的歷程,並促進更好的學習環境。「零點計畫」的研究,強調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核心,必須將關心從「如何教」,轉移到「如何學」。

 

在他所寫的《全局式學習》(Making Learning Whole)一書中指出,傳統的正規教育需要轉型:支離破碎的課程,以及被剁成考試大小的零碎資訊,讓學習者像在學一幅永遠拼不起來的碎片。要讓學習具備意義、引發動機,新世代的學習,必須要脫離「元素優先」、片段式的教導,走向全局式的學習。

 

變革2:從要求學生背答案,到鼓勵學生想問題

 

透過填鴨方式,把老師教的東西背起來,考試時再吐出來的能力,無論有多高,都無法培養出開創自己人生的實力。「現在我們需要的不是這種學力,真正重要的是『靠自己大腦思考的能力』、『能夠實踐自己所想的勇氣』及『一份堅持至有結果的執著』。」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背誦標準答案,已經顯得不切實際。例如,過去國中生必背的化學元素週期表,在去年底已經開始進行大修改。曾經接受資策會資訊種子老師培訓的德音國小老師張原禎笑說,當年他從資策會培訓半年出來,發現他們在裡面學的東西已經統統用不上了,因為新的科技又出現了。

 

在新學習時代,必須培養的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弄清楚問題、並找到解決問題方法的思考能力。

 

變革3:從計較考試分數,到激發內在動力

 

根據學習科學的研究,缺乏內在動力的過度學習,是無效果學習。能讓孩子產生參與感的學習,有較佳的學習效果。

 

在新學習時代,教育除了要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經驗(enrich)、增強他的學習方法(enable),更重要的要激發他內在的動力(empower)。

 

學習科學研究發現,要提升學生的內在動力,需要讓學生感覺到所學有意義、有挑戰,與自己的生活有連結。讓學生有機會將知識運用於真實世界,比脫離現實的在教室裡練習更重要,例如,服務學習、體驗學習。在這樣參與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到知識、技術,還有動手練習與跨領域學習的機會。這比在教室裡不斷的練習寫評量更有意義。

 

變革4:從孤立式學習到團隊合作學習

 

在真實世界裡,不論生活中或職場上,幾乎每一項任務或工作,都必須透過向外尋找資源、與他人互動、合作而完成。目前,學校裡孤立式的學習是與真實世界脫節的做法。因此,學習科學的研究極力建議,應該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有充分與團隊合作學習的機會。

 

在美國,「團隊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已經成為這幾年最熱門的教師研習課程之一。推動團隊合作學習的方法很多,例如將學生分成五人一組,每一位組員被分派去學習一樣東西,然後回來教其他的組員,最後整組成員再把他們學到的教給下一組的成員。學習成果的評量,也不再只依賴紙筆測驗,團隊合作的學習表現,將成為評量的重點之一。

 

環顧世界,全球的學習革命已朝向一個更重視個人天賦、發揮團隊價值、更貼近真實世界需求、更重視內在動力的新學習時代,而這也正是台灣的教育,應該努力的方向。

 

(本文摘錄於親子天下雜誌)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19126

 

 

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

2011/05/17 

【文/康橋雙語實驗高中】

 

康橋雙語實驗高中如何發掘孩子的潛力?為他們打造燃燒發熱的舞台?重視品格教育,培養愛鄉愛土的情懷,同時具有宏觀的國際視野,康橋雙語實驗高中積極打造一個適才適性、快樂學習的環境,培育出一群認真、堅持、善良,時時自信飛揚的學子。

 

相信,化不可能為可能

 

自認課業表現不突出、體能不佳的徐韜,卻在師長的鼓勵與循循善誘下,找到自己熱情專注、發光發熱的舞台。「在這裡,我們有很多不同的機會嘗試與突破。」曾經參與發起模擬聯合國活動、現在擔任學生聯合委員會委員長的徐韜,一直對國際事務、公共行政領域懷抱高度熱情,非常熱衷參與學生會各項活動,並透過參與的過程,讓他更有自信。

 

學生用單車環島,鍛練完成目標的決心及毅力。

 

而讓徐韜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學校舉辦的公益成年單車環台活動,他說:「一聽到要單車環台,我起初真的很抗拒。」但因為學校的堅持、師長的鼓勵,加上不斷的練習,當他完成為期十二天的單車環台挑戰後,對台灣這塊土地卻有了更深的認識與感動。

 

「相信,可以讓不可能成為可能!」這是徐韜最深刻的體會,與人共事相處除了溝通外,還要學習相信自己、相信別人,相信團隊的力量可以一起達到目標。他說:「每次,學校總是抱持鼓勵、支持的態度,就像這次發生了日本震災,康橋學生會除了發起賑災活動外,還在很短的時間規畫製作了一支影片。」也是因為這支名為《無限》的影片,才讓他和熱愛音樂的伍靖有了更多交集。

 

創造自我實現的舞台

 

學生自製「無限」日本賑災影片首映會,共募得400餘萬捐款。

 

從小熱愛音樂、很有主見的伍靖,其實本學期才剛轉學到康橋就讀。如果你認識轉學前的他,或許不敢相信他能夠一改向來散漫、不拘小節的態度,一肩扛下負責為《無限》編曲的重責大任,並在相當短的時限內完成挑戰。

 

位於新店山區、環境優美的康橋雙語實驗高中,以「雙語、實驗、田園、能力」為理念,重視適才適性的教學,強調五育並重,積極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社會菁英,許孩子一個美麗的未來。

 

「這次參與編曲,讓我真正見識到康橋學生們的自主以及高度行動力,尤其是學校在背後無條件支持的態度,真的跟別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伍靖由衷慨歎,同儕間的積極正向與互動精神,讓他起而效尤,而這次的合作無間,也幫他累積了成就感與自信,對學校更有認同感。

 

伍靖的成長與轉變看在媽媽的眼中,相當有感觸。伍媽媽自承,從小她對於伍靖的教養態度相當民主,過去他曾經一度放棄過音樂練習、也曾經愛玩、愛跳舞,更甚者因為漫不經心的態度而在團體生活中遭遇苛責與挫折,但當他來到康橋後,師長的鼓勵與同儕的互動學習,讓他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

 

「康橋的辦學理念明確,並且重視適才適性,懂得欣賞、鼓勵孩子發掘自己的長處,涵養學生獨特的氣質,我的孩子在這裡更加自動、自發、自覺、自信。」伍媽媽相當欣慰地說。

 

蓄積面對未來的勇氣

 

校慶國際日活動,學生充份展現創意,盡情打扮。

 

身為家中長女、成績優異,向來是同儕眼中最佳煩惱傾聽者的蘇卓君,外表總是一派從容,看似無憂無慮。從小在康橋的環境中學習,期間一度轉學的她,也曾經因環境轉變的極度不適應,而陷入深深的沮喪中。

 

一直在熱情、自主的學習環境中成長,蘇卓君回顧轉學的那段時間,她表示:「康橋的同學們總是發自內心參與各項服務活動,所以當我到了具比較意識、充滿目標導向的環境,非常不能適應。」那段為了比較成績耍心機,參加活動只是為了獲得加分的經歷,讓她不願回首。

 

幾度檢視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幾經深思熟慮,她鼓起勇氣與家人溝通,並決定再度轉回康橋的學習環境。此番轉折,讓她對自己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對未來更加具備面對的勇氣,她甜甜地笑著說:「未來,我希望能朝向心理研究的領域發展。」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希望種子,有他不同的個性,學校與師長應該努力發掘每個孩子的潛力與優點,因此,提供適才適性的教育,是康橋一貫的辦學態度。因為康橋深信,培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社會菁英,不能只重視課業成績,帶著孩子探索世界、發掘潛力,培養快樂、自主的學習能力,才能讓孩子五育均衡發展,綻放自信與認真的風采。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14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