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相看:該反轉的不是上下課時間

張貼日期:Apr 07, 2011 3:28:55 AM

另眼相看:該反轉的不是上下課時間

台灣立報2011-3-31 21:53 作者:洪致翔

 

■洪致翔

兒童節前夕,新北市教育局特別宣布,全市小學在4月1日當天,可於第一節課彈性辦理「上下課時間反轉」,即上課10分鐘後,進行40分鐘的課間休息;並且可以不帶書包上學、攜帶喜愛的玩具到校。

 

這樣的活動若只是「得彈性辦理」,或許沒有太多學校或教師會願意「為了一節課的活動打破一整天的秩序」。然而「上下課時間反轉」這項構想值得再商榷的問題,並不只是執行方面,更包括這項構想背後的基礎思維。

 

之所以將「上下課反轉」視為能讓學童感到驚喜的創意大禮,多少意味著新北市教育局也已體認到,現行的「上課」,無論課程內容到授課方式,都不能真正吸引學生或引發學習動力,甚至還可能直接打壞學生對「學習」的胃口。既是如此,作為「企圖為學生謀福」的教育局,何不直接檢視現行課程內容與講授方式的侷限,並鼓勵教師嘗試改造?若非鄉愿或只求單日媒體效果,難道還認為在形式上實施一次性的「上下課反轉」,真能對教學現場的師生雙方產生正面效果?

 

同時,不帶書包上學、可攜帶玩具到校的構想,也透露出對兒童「偏好逸樂、排斥學習」的刻板認知。「小孩只愛玩,不愛唸書」這句話,從現象上看來或許常是如此,家長教師也經常將此歸因於「學習的過程充滿壓力、遊戲則反之;而人類正是一種總想逃避承受壓力的動物」。然而,若對這些「愛玩不愛學」的兒童進一步觀察與追問,則可發現「壓力感」其實並非兒童決定或傾向從事某些行為的關鍵原因——許多廣受喜愛的「遊戲」不都是以「玩家必須遵守規則並承受某種壓力」為前提而進行的?反之,若將兒童置於某種完全沒有任何壓力感的情境,那麼帶來的無聊感只怕會更快讓兒童感到難以忍受。

 

然而,同樣是壓力(或目標),為何學生會對「課程」與「遊戲」產生如此明顯的偏好差異?原因在於,前者的壓力,大多是在「不認同、或甚至不知意義目的為何」的情況下,由家長、教師、考試評鑑等不容抗拒的外力所強行賦予;而後者在賦予壓力的同時,卻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自主空間——了解遊戲規則後自行決定是否參與、中途隨時可以停止參與、甚至可和其他參與者共同商議如何調整或創造新的規則。因此,學生對遊戲的偏愛,同樣告訴我們:自主權、意義感與改變的可能性,比威脅利誘或其他外力強加的「壓力」,更能引發一個人的積極態度。

 

真正該反轉的不是上下課時間,而是從課程內容與講授方式的整套慣性模式,以及「兒童只偏好逸樂、排斥學習」的刻板認知。

(文教工作者)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