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相看:重新檢視教育環境中的「表達」

張貼日期:Oct 25, 2010 5:31:2 AM

台灣立報2010-10-21 21:04 作者:洪致翔

 

■洪致翔

「表達」對教學工作者的重要性無須贅言,但在教學現場,對學生的重要性以及對整體社會的多重意義,卻鮮少受到重視。

 

「表達」除了展露自身感受想法外,還能進一步牽引表達者思考如何釐清各種初萌生的紛雜概念、根據不同對象與情境調整表達方式,而使思維邏輯漸趨清晰、嚴謹。同時,當表達者企圖提高表達效果,將促使自己在前述思考過程中不斷挖掘腦中各種相關資訊,從而交相激盪,衍生獨到見解以及創意構想。總之,表達是個人心智成長與生命發展的必要基礎;也唯有平等且能暢所欲言的課堂討論,才能夠讓學習者充分展露各種想法、疑惑、學習成果、學習瓶頸,進而撥除雲霧、完整重現自己乃至所有學習伙伴的學習動力與學習效果。

 

同時,對社會整體而言,倘若人與人進行互動相處時,拙於表達或吝於表達,則一方面將阻礙相互瞭解、形成共識、建立合作;另一方面,當人際之間發生糾紛、互生不滿時,亦無從釐清現狀、溝通意見、解決問題。因為舉凡溝通、協調、說服以及領導統御等重要能力,皆立基於表達能力上;而社會的倫理原則乃至律法規章,亦是以表達為前提發展出來的文明軌跡。

 

但在台灣現行教育體制中,卻可見到許多教師鮮少鼓勵學生進行表達,甚至予以壓抑或刻意減少課堂討論。究其原因,來自於教師對種種「過當表達」深存戒懼,包括發言偏離主題、打斷他人發言、不知自制地滔滔不絕、表達態度不佳而致引發私怨等。歸根究底,教師所恐懼者,其實在於失去對「課堂秩序」的掌握。然而「秩序」良好與否,並不與學生的學習效果成正比;另一方面,前述諸般「過當表達」現象之所以會出現,恰非來自於教師對「表達失當者」的放任,而多半來自教師並未充分善盡「主持」課堂討論之職責、盡可能排除每位課堂成員的表達障礙、引導釐清各自的感受或意見,才導致少數人發言權凌駕於他人甚或全體之上的「失序」現象。

 

教師若為了避免「過當表達」,對學生的表達採取壓制、限縮的手段,或在學生逐漸「失序」時挾教師權力或個人威信介入,不但將使學生錯過「透過表達,學習如何表達」的機會,無法藉此領會表達禮貌的重要性、自主塑造健康溝通文化,更容易讓「表達失當者」對教師萌生反抗情緒、讓其他課堂成員更加依賴教師的權威。非但不利於協助學生培養自立且健全的表達能力、妨礙了師生教學相長的良性互動,就長遠效果而言,也讓學生們成為成熟公民的道路更加漫長。

(文教工作者)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0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