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也是人 潛力需適度開發

張貼日期:Oct 13, 2010 1:27:59 PM

2010-10-11 23:27 作者:成怡夏

 

台灣立報【編譯成怡夏綜合外電報導】許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兒童,然而,根據英國《衛報》報導,在英國,提到「天才兒童」這幾個字卻會招來輕蔑的眼神。英國心理學家瓊‧菲力曼教授指出,大家對天才的刻板印象通常是「戴著眼鏡的男孩、交不到朋友、接近亞斯伯格症,可能會拉小提琴,又小又瘦,且不友善。」菲利曼發覺,這些有天分的兒童也不過是正常人。

 

天才生活長期研究

身為心理學家,菲利曼出過一本有關天才兒童及其成長過程的書。在這本名叫《天才的生活》書中,她以編年記下了20名成人的生活,這些人都是她從他們兒童時期就開始追蹤的人,她認識他們的時候,他們的年紀從5到14歲不等,這是一份前所未有的長期研究。

 

如同菲利曼所記錄的,有些天才兒童沒有辜負人們的期許和他們的卓越天份;有些則過著失敗或是跟不上的生活。有些逃離了父母,有些則到世界各地旅行最後變得很有名。天才這件事,她告訴人們,並不會讓人免於罹患癌症或是在HIV病毒檢驗中呈現陽性。

 

既然如此,研究天才兒童的重要性何在?假如他們那麼聰明,是不是就不需要協助了?菲力曼強烈地指出:「天才兒童總是被人推到一邊,認為他們不值得調查。

 

但是,我們的未來有很大部分端賴這群聰明的人。假如你有天分,你就有潛力做到非常高層次的工作,問題是沒有人看得到你,沒有人可以給你需要的東西。」

 

被分級為天才的兒童數目正在增加,他們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被辨識出來。菲力曼從1974年開始這項工作,她沒有在任何人的認定下確認這些兒童的天才身分。

 

她個別為他們進行測試,發現他們確實擁有「不尋常的能力」。然而,有些孩子擁有的是無法用一般測驗測出的能力,例如同理心和情緒智慧。這不只是數學而已。

 

成熟度也是種能力

菲力曼研究的一位名叫蘇珊的女性,她是個每個人都會帶著問題來尋求幫助的「萬事通」,蘇珊的成熟度遠超過她的實際年齡。她在「人在悲慘困境」團體工作,菲力曼說:「從世俗的標準,我們可能不會把她視為一個奇蹟般的女性。」但蘇珊在這部分特別有天分。

 

我們幾乎很少聽到有天分的人,除非某些事情不對勁了,像是有人在壓力下爆發了;在叛亂中成為妓女;或是再也不和父母說話。事實上,許多人過著平凡的生活,不管他們的確很傑出,在音樂、數學、歌唱或是解決問題上頭,這些孩子都擁有很高的智商,也格外努力工作。

 

他們要的似乎只是被辨識而且從教師得到資源,從家庭獲得愛、支持和了解。菲力曼的書中有老師壓制早熟兒童的故事;或是老師對學生的天分懷疑,在全班同學面前撕掉孩子的功課。

 

有些人認為天才兒童需要降一兩級,不要按照他們自然達成的級數來升級,儘管今日社會普遍不接受教師苛責學業落後的兒童,然而,聰明的兒童卻沒有受到同樣的保護。

 

菲力曼原本沒打算追蹤這些兒童直到成年,卻發現自己欲罷不能。「好奇心促使我研究下去,每10年我就想,應該結束了,但是我和他們持續保持聯絡,從研究的觀點來說,其實不適合再研究下去了。」

 

父母觀念影響孩子

她觀察人們對天才兒童的另一個刻板印象相當敏銳:這樣的兒童備受折磨,與社會格格不入,有情緒的問題。在她的書中,那些有社交問題的案例,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決定他們該有的樣子,天才兒童必須習慣只有幾個朋友或沒有朋友。那些父母認為天才兒童會有情緒問題的孩子,遠比那些父母不認為天才就有情緒能力不佳標籤的兒童,更容易出現情緒管理問題。

 

菲力曼不確定為何近來有愈來愈多天才兒童,她提出一個大膽的猜測:「有了IT,孩子有積極的學習方式,用不同的方式思考。」

 

陪孩子一起學習探索

她曾經勸告天才兒童:「放輕鬆享受生活,努力工作也很重要,這樣才能實現你的潛力。你得追隨你心裡的聲音。」對於父母,她說,父母給予的愛應該是沒有壓力、沒有條件的,和你的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探索,特別在他們早年的歲月,和他們一起學習是更有效率的事。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