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講《論語》
生命中有幾件事
值得你花光所有運氣
得人身 聞佛法 遇明師
父母給了我
一時的身軀
明師卻給我
永恆的智慧真諦
當學歷成了尺規,唯有您,教我以美德
人們經常把知識跟教養混為一體,其實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教養。
古人的教育更重視根本——內在的德行,比如對父母如何承侍、對君主如何報效、對朋友如何誠心以待等。但今天的教育可能不太看重這些,學校教的知識裡,這方面內容並不多,導致很多擁有高學歷的人,卻沒有同等的素質。
其實人活在世上,得到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具備修養和德行,否則光有一點聰明才智,也可能會在大眾面前表現出很多醜陋的行為。
當才華成了武器,唯有您,教我以善良
曾經有個新聞,說有位美女在飛機上跟人吵架,大概對方說了些「你素質很差」之類的話,美女被激怒了,先用日語罵,接著用法語、英語罵,結果對方也用這三種語言罵回去。本來精通多國語言,說明學得還是很不錯,但在飛機上的人看來,這兩個人的素質可能都不怎麼高。這件事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
確實,看有些人的學歷:本科、研究生、博士、博士後……大家會覺得「哇,這個人了不起」,但一接觸,就發現他的貪、嗔、癡、慢、嫉等負面情緒應有盡有,而在功德方面,除了學識淵博以外,可能連一般人的善良都不具足。這樣的人生存在世間,自己不一定快樂,給別人也帶來各種麻煩。
當無知成了傲慢,唯有您,教我以博學
《論語》說:「學則不固。」學習知識以後,你的心不會那麼頑固。
不管在世間還是出世間,很多規矩、道理,不學就不懂,這時候人可能會有一種頑固不化的「自信」,誰說都不聽。有人認為這很「個性」,可實際上,它是一種愚癡,當你口口聲聲說「我就是這樣的人」,大家不一定會說什麼,但有智慧的人都明白:你就是這樣愚笨、剛強、難以調伏的人……
學和不學是有差別的。看看那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他們的人格、修養確實與眾不同,不會那麼固執,比較隨順、溫和。尤其學習佛法之後,內在的改變更大。
很多學佛多年的人,在心態、行為、利他等方面都能看出效果,那些學過的道理,即便不能百分之百做到,也會讓你和以往有差別。
當吐槽成了時尚,唯有您,教我以柔和
就像華智仁波切所說:吃得好不好看臉色,修得好不好看煩惱。現在的人,臉色上可能看不出什麼,就算吃得不好,化完妝看著也還行。(笑)而學習佛法之後,煩惱的確不會那麼重,性格不會那麼粗糙——跟人接觸才半小時、一小時,就展現出野蠻的談吐和做派,動不動講別人的過失、缺點,好像全世界都經不起點評,只有自己最了不起。
在大乘佛教看來,學得好、修得好的人,應該是華智仁波切講的那樣,心像棉花一樣柔軟,又或者像稀飯裡調酥油——稀飯裡調酥油什麼樣?好吃?(堪布笑)華智仁波切聽到了會很傷心吧,他打這個比喻的用意不是這樣的,幸好他已經圓寂了。(眾笑)
希望大家的心能夠調柔。人難免有煩惱,但你不要太粗糙了,哪怕交流五分鐘,講的全是他人過失,根本控制不住,這沒有必要。不管你學不學佛,都要多觀察自己、多學習,才能「學則不固」——有一定學識的人不會太頑固、剛強、野蠻,自相續會特別寂靜、柔和。
當自私籠罩內心,唯有您,示我以光明
很多高僧大德,包括為我傳過法的每一位上師,他們都有這樣的功德,不管在人格上還是對佛法的信心上,確實非常好。他們唯一想的是利他,除此之外沒有絲毫傷害眾生的想法,並且把這樣的心不斷灌輸給我們,不是一兩天,而是一直,就像燈油全部燃盡一般,他們的一生也都在為眾生燃燒。
我們所獲得的那些無比珍貴的教言,就來自他們的相續,如果沒有上師們的傳授,我們到現在還只是輪回中的可憐眾生,沉溺其中感受無量痛苦;正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不敢說能有多大成就,但的確有了和世間人不一樣的把握,胸有成竹。
當生命兜兜轉轉,唯有您,不離不棄
其實每位上師都有自己的特點,在攝受弟子、言行舉止、處世風格等方面各不相同;但他們也有共同點:都特別善良。每次想到這些,我便會心生慚愧。不說那些早遠的前輩大德,只這一世依止過的上師們,就非常了不起,跟隨他們修學,完全可以調柔自己的相續。
人生短暫,怎能不珍惜這樣的機緣?
法王如意寶在石渠求學六年,以滿瓶傾瀉的方式得到上師的所有密意,我們雖然不能與之相比,但在某種層面上還是可以效仿。
比如去哈佛大學求學,待上兩三年,學成歸來,你會很珍惜這段留學的履歷;同樣,在任何善知識、法師面前得到法要,哪怕只是一個月、一年,你也要從正面去接受,不要總是負面評價「這個輔導員胡說八道,這個法師如何如何」,當你把整個世界看得特別醜惡,自己的世界又會變成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