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您第一天提到像有寧瑪、噶舉、格魯等等,我想知道,如果我們學習這麼多傳統,可能會產生矛盾的問題,難道這些不同的傳統都要學嗎?還是只要遵守其一傳統就好了?
A:這些偉大的上師們,那爛陀寺的大師們,他們當時學習各種不同的宗教觀點,從來沒有矛盾過,反而會有很大的幫助,你學習不同的宗教立場、不同的宗教見解,會直接的幫助你,你會知道說:「喔!他的觀點是這樣,從另外一個角度他反駁了這個觀點。」
你就可以去想:「他們兩個使用的理由是什麼?那為什麼他會做出如此的批評?」
會有直接的幫助,讓你的智慧增長。西藏各派傳統,無論是寧瑪、噶舉、格魯、薩迦、覺囊等,皆是隨那爛陀寺傳統的佛教徒。
舉例來說,
像寧瑪傳統有龍欽繞絳巴、吉美林巴,以及之後許多偉大的大師們,還有多位偉大的修行者,像是敦珠寧巴,這些是寧瑪派的大師,可是他們同時也學習其他教派的教義,尤其是格魯派教義,這是非常良好的模範。
同樣的道理,像是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覺囊派,也都有不分教派的大師們來自各個不同傳統的背景。
以我個人來講,我也從楚璽仁波切等寧瑪的大師獲得傳承、教授。像薩迦派也是如此;我也閱讀了很多不同傳統的重要典籍,卻沒有矛盾的危險。學習這些不同的教義,閱讀不同的書籍,相互對照,對我來說有極大的幫助。就像我之前所說的:如果有人對於上師說的任何話,就馬上無條件接受,這才危險,這才會造成矛盾。
無分別教派或無別教派的意思,指學習所有教派的教義,而且尊重所有的教派的教義,於此同時,透過觀察檢視,以及搭配自己的常識還有覺受,如果你覺得有些不共的、很好的見解,你就可以持有這樣的見解,因此不分別教派的學習相當重要。
很不幸地,過去在西藏舊社會,教派之間有些衝突,以教派名義以及不同帽子的顏色而產生了衝突,這不是很愚蠢嗎?他們產生互相矛盾是因為帽子的顏色而已,就是因為不懂教義,以及對於教派的過多執著,而產生衝突。當我看到在敘利亞以及中東地區,好像是基督、回教的問題;以及北歐冰島,還有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問題;以及同樣都是回教,卻有什葉派及遜尼派的衝突;最近在緬甸發生佛教和回教的衝突。當我看到這些問題時,深感遺憾,令人覺得極為悲痛,我回想到以前西藏社會這樣小小的群體,但是在這群體裏卻有矛盾是因為我們來自於不同顏色的帽子,真是愚蠢啊!因為缺乏多元化的觀點,不去學習其他教派的教義,導致今天有這樣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產生兇天的問題,信兇天的修行者認為格魯派不應該接觸寧瑪派的經典,竟有說到這麼可悲的說法,我覺得這種說法非常不道德,產生教派之間的紛歧。就算我個人之前曾修過兇天,但是後來我慢慢發現到有問題,而且第五世達賴喇嘛非常嚴格地禁止修兇天,於是我就放棄修兇天,最主要原因就是修兇天會造成教派之間的衝突。我非常尊重回教、基督教、猶太教,以及其他世界上主流宗教,因為他們給百千萬億人類帶來貢獻,給上百萬的人類帶來貢獻,過去數千年來確實帶來貢獻,未來也會帶來貢獻,使很多人得以獲益。我知道有些基督教的修持者真的將自己完全奉獻給社會,幫助貧者。例如在加爾各答,就有泰瑞莎修女完全把自己奉獻給窮人,非常值得我們隨喜;還有一些回教的朋友亦然,將自己完全奉獻給人類社會,利益他人。這些主流宗教所修的目的都相同,雖然有不同教義,可是因為最主要都是推廣愛、慈悲,所以這些人相當認真推廣愛及慈悲,以身作則,因此值得我們尊重。我會區別「信」和「敬」的不同,「信」指信教,就是自己相信的宗教,但是在「敬」可以做到尊重其他宗教,區別清楚「信」和「敬」,兩者並不矛盾。
宗薩仁波切
事實上利美是佛陀教法的精髓,不是什麽新的形態,所有的佛陀教法就稱做「利美」,意爲不排斥的心,當你掉入一個知見中,便開始失去平衡,修法也不清楚。佛說不論你在做什麽,即使是佛法的修持,如果以貪、瞋、癡來進行,一切都徒勞無功的,所以在佛法修持中,如果你自認爲是大乘行者,卻沒有清楚的信心和奉獻,而只是爲了博得(取)名聲或爲了自己,甚至對其他宗派有強烈忿恨,逞其口舌,評論是非,如此的修行永遠也成不了佛,因爲你是用貪、瞋、癡在修,這種修行只會使你輪回而不是涅槃,這是「利美」的基本單純意義。